(汽車奇聞發表)HONDA科技巡禮(1):新Fit誕生地,世界級水準日本寄居新廠 - 汽車討論

Lily avatar
By Lily
at 2013-11-21T00:57

Table of Contents


當初HONDA為了分散風險並提升生產效率與品質,遂決定在日本建置最環保的嶄新生產基地,地點就在離東京約兩小時車程、人口不到四萬的埼玉縣寄居町,如今這個擁有世界級水準隸屬於埼玉製作所的寄居廠,已於2013年10月中旬全線正式啟用,並以最高效率年產25萬輛新Fit、小型Minivan Freed和即將問世的小型SUV、小型房車。


落腳埼玉縣寄居市
目前HONDA在日本的生產基地,包含二輪、四輪生產和船舶用發動機等包含最新的寄居廠總計八個,其中最早成立的鈴鹿製作所於1960年啟用,現在以生產 N-One、N-Box、Fit、CR-Z、Insight為主,1954年成立的濱松製作所則僅生產四輪用自排變速箱,而1964年開始運作的埼玉製作所,則專事Accord、CR-V、Odyssey、Stream等車款的生產事宜。在隨著向外拓展的1970年代,HONDA陸續在台灣、美國、加拿大、泰國、英國、中國、印度等地設廠,然而持續在海外設廠,HONDA於日本的廠房卻過於老舊,加上前幾年的天災、能源、成本等所造成的壓力,HONDA決定班師回朝返日設廠,且這個廠可是擁有世界級水準、並具備高度環保節能成效的特色。

回顧HONDA的發展,1964年值日本準備迎接奧運盛典之際,HONDA位在東京附近埼玉製作所正式啟動,加上濱松和鈴鹿兩個製作所,正好趕上日本經濟起飛之際,這刻日本的My Car時代開始,HONDA也趁勢崛起陸續推出Civic、Accord等膾炙人口的車款,並將觸角往北美市場移動並陸續建廠。從1990年代初期隨著經濟泡沫化,日本邁向「失落的十年」,民眾將買車養車當成負擔,乘用車市場規模逐年縮小,就HONDA而言也就沒有擴廠的必要。之後歷經金融海嘯、天然災害、日幣飆升等重大事件影響,2013年7月,HONDA重返日本設立生產基地,地點就在於距離東京約兩小時車程的埼玉縣寄居市。

嶄新綠能世界級水準
位於埼玉県大里郡寄居町的埼玉製作所寄居廠,可算是HONDA目前最具世界級水準的生產基地,原本最早在2006年五月破土,2007年九月開始興建,卻因為金融海嘯導致工程中斷,一直到2013年才全面完工並在同年七月第一輛車正式下線,也就是嶄新的Fit。從硬體設備規劃、週邊景觀建置、生產流程調整等,完全是以綠能、節能為主要訴求。

寄居廠生產技術
◆日本同業最佳的高速沖壓與滾壓技術,效率比過去提升40﹪,車體強度也大幅提升
◆精簡塗裝過程
◆焊接設備輕量小型化,投資成本最小化
◆組裝過程增加自動模組化比例

在寄居廠達95萬平方公尺佔地中,綠能規劃主要原則是提高能源供給效率及實現回收再利用,藉由FEMS監控能源使用狀況及設備運轉狀態、實施目標管理及處理異常風險的能源管理系統,達成穩定能源供應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將以往廢棄的熱能轉換為暖氣設備之用,與以往鍋爐供熱相比可減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藉著透過自然循環進行空氣調節,來替代室內空調,使電能耗費量減少約42%。

在廠房以外還有一座測試場,直線加速道最高可達時速120km/h,並在地底下設計模擬隧道噪音測試,在車輛組裝完畢後必須要經過這裡的考驗,否則可別想踏出寄居廠大門一步。

HONDA日本寄居廠特色
◆對環境造成最小負擔:向來在汽車生產廠裏造成最大能源消耗,莫過於塗裝流程,佔整體流程約50﹪,因此在塗裝過程中以新技術HONDA S.E.塗裝技術(HONDA Smart Ecological Paint)來取代傳統,除了減少塗料與能源消耗,也能降低廢氣排放量,過程中能源消耗量減少40﹪。

◆利用空調循環新技術減少污染:過去在其他工廠為了控制溫度,空調多採用所謂濕式排氣,然而寄居廠卻利用乾式排氣,讓如保險桿等合成樹脂零組件流程能有效減少4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重新調整自動化組裝流程:雖然自動化機器人能幫助節省人力成本開銷,同時節省更多時間,但對於HONDA來說這還不夠,畢竟過程時間仍太長,因此重新調整自動化的流程,將引擎、懸吊、輪胎等零組件採用共工模組模式作業法,藉由機器手臂的幫助減少作業員工安意外,且不僅效率提升兩倍之多,機器人數量從原本的36套減少為10套,大幅降低所有成本。

◆海外生產規模擴大:由於Fit為HONDA重要的海外戰略車,未來勢必還有其他戰略車種將陸續誕生,所以寄居廠鐘的不少新流程和設備日後也將複製到海外基地,如此一來不僅可和日本同步化,更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並有效降低成本和污染,當然也更能進行海外市場的投資。

另一方面,也透過設置總輸出功率達2.6MW、自家研發的太陽能發電系統,使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減少約1200噸,加上採用可回收利用的施工法及建材,讓建物的生命週期再利用率達到98%以上。同時為了考慮自然環境保育,進行綠化措施,在相當於寄居廠佔地面積30%的綠化地帶,設置約2.8萬平方公尺的綠色環境,並根據專家的建議,進行保護東京小鯢及日本八須鰍等稀有物種,建成與周邊地區相融合的森林,在充分考慮現有植披的基礎上,設計樹種結構和自然地種植山林等。嚴格來說整個寄居廠就宛如一個小型生態環境,無論對人、大自然來說都能保有最佳生活空間,也在生產效能的改變下,大幅降低對環境所造成的威脅。

當然HONDA之所以選擇寄居市當作新生產基地,還有一個最主要原因,那就是交通便利,既然是將這裡視為小型車海外生產基地,交通運輸自然要四通八達,寄居市離關越高速公路和新瀉機場都非常近,物流上縮短時間等同節省金錢,相信這對HONDA來說必能省卻一大筆開銷。









HONDA科技巡禮(2):最強FF鋼砲Downsizing,Civic Type R無偽裝搶先體驗


過去各界對於新Civic Type R的印象,僅止於包著偽裝的模樣,這回參加HONDA的全球媒體活動,原廠就這麼將偽裝撕去,更大方地讓所有人親身體驗這款最強FF鋼砲,縱使非最終量版本,但說真的成熟度已經相當高,且短暫接觸後再試駕其他車款,我完全提不起勁來。











自從HONDA調整方針朝大眾路線靠攏後,旗下的性能車幾乎消失殆盡,碩果僅存的Civic Type R卻無法在節能和樂趣取得平衡,且品牌形象已和創辦人本田宗一郎的初衷背道而馳,直到現任社長伊東孝紳就任後,不僅重新尋回HONDA精神,更全力開發追求性能和樂趣的車款,當然也藉由馬達或者渦輪增壓同時創造低油耗、低排污和高性能,尤其1.0L、1.5L、2.0L這三具新開發的直列四直噴缸DOHC DI VTEC渦輪增壓引擎,更完全落實Downsizing的趨勢,當中更以2.0L心臟和新Civic Type R組合,雖然原廠目前尚無確切數據,但至少公佈的資料顯示可爆發277hp馬力和40.8kgm扭力,並和六速手排變速箱組合,但HONDA相關工程師私下透露,目前這仍為Prototype模式,2014年量產版本將有可能達285-290hp的馬力輸出,主要是現階段還有如扭力、懸吊、油耗等問題等需調整,因此最終如何還未定案。











以歐規五門為基礎的Civic Type R,造型上在多樣空力套件的加持下顯得更具霸氣,換上網狀水箱護罩、加裝大型擾流尾翼,以及四出排氣尾管、後保桿下方的分流器、19吋輪圈(235/35R19輪胎)、紅色煞車卡鉗等,並和消光黑的車體組合,縱使仍是Prototype,也尚未裝上「R」家族的紅色廠徽特徵,但那分高度侵略性與不能輕易招惹的態勢,相信任何人看到都得讓他三分。內裝部分則配置兩張麂皮桶型賽車座椅,方向盤也以皮革包覆,並換上金屬踏板與手工雕磨的排檔桿頭,單這樣就足以令人腎上腺素激增,更何況是按下紅色引擎啟動鍵、發動那紅色汽缸頭心臟的瞬間。

以一檔從起始區緩緩進入環型跑道,已經感覺引擎和運轉聲浪在向我拋媚眼,並不斷地挑逗我,由於僅有一圈的機會,一出限制區我當然就大腳油門直奔斷油的紅線區,明顯得扭力的拉扯讓Civic Type R突然變得不好控制,旋即排入二檔將轉速降低些,雖說車輛變得稍稍溫馴,但動力之充沛令我整個人就這麼陷入座椅內,強烈的貼背感到三檔、四檔依然存在,此時以時速150km/h高速上彎道,車體剛性之好並不會覺得扭曲,我就放膽進入五檔,時速表在直線區落在209kmh,此時前方的車輛瞬間變成活動路障,稍點煞車踏板並退至三檔,乖乖,煞車反應頗靈敏,一下子就拉開與前車的距離,而Civic Type R依舊在我的掌控之中。所以我結束這一圈的行程回到起始區後,心中可是百般不捨和失落。



嚴格來說新一代Civic Type R可是比其他前輩都來得更成熟,戰鬥力也來得強,同時外觀造型都充滿吸引人的條件,大家所擔心的渦輪遲滯幾乎沒有,更是HONDA創廠以來第一款市售渦輪增壓性能車,真要和其他對手相比絕對有勝出的機會,畢竟所有的新技術都是HONDA結晶,也是重新定位樂趣的開始,最終能否獲得市場青睞就取決於身價,看來這是原廠必須深思的問題。



HONDA科技巡禮(3):三大要素組成核心,伊東孝紳社長專訪


在2013年的東京車展,HONDA可算是整個展場中最受矚目的品牌,除了正式宣告NSX、S660兩款概念車將在2015年量產,和進入Downsizing渦輪時代外,並發表最新的輕型車N Wgn、Fit底盤跨界SUV的Vezel、新世代二輪旗艦Goldwing FC6外,似乎又讓人重新感受到「本田魂」,當然這一切全都得歸功於現任社長伊東孝紳。


在HONDA Taiwan的安排下,AutoNet汽車日報有幸和伊東孝紳進行短暫的專訪,雖說台灣的市場規模不大,但在伊東孝紳的眼中依舊非常重要,對於此次車展和日前我參加的活動中所體驗之新產品,他說:「這些車款都具有節能、環保、安全等特色,簡單來說就是Downsizing渦輪引擎、Hybrid油電複合科技與行車安全三大部分,而這三大部分可是HONDA未來的核心主軸,說明白點就是從現在開始,HONDA所有新世代產品都會包含這三大面向,不過也會因應市場需求做出差異化。」

此外伊東孝紳也表示,雖然每個市場的車款不同,但基礎原則大致相同,即創最大樂趣、滿足顧客需求、追求最高安全和經濟性為目標,縱使R&D的重鎮在日本,但仍會聽取各地消費者的聲音,開發出最符合市場的產品,而不會以站在日本的觀點一意孤行,因為這絕對只會讓HONDA步入更小格局,而無法打造區域戰略甚至世界戰略的車款。

最後,對於不少消費者對於HONDA車子在其他家生產會有品質上的疑慮,畢竟在他們的認知要Made in Japan才能代表HONDA,伊東孝紳認為不少人會唯有Made in Japan才是品質保證的心態,但就HONDA的企業文化和使命,就是要讓Made in HONDA等同於高品質的代名詞,因此無論哪個國家、地區所生產的HONDA,絕對都是品質的保證。


All Comments

Susan avatar
By Susan
at 2013-11-22T03:07
這就是本田新工廠, 影片內容多一點會更好
Bennie avatar
By Bennie
at 2013-11-23T05:17
謝謝版主精彩的解析分想!
Kama avatar
By Kama
at 2013-11-24T07:28
加油阿honda我最愛的汽車公司
Ivy avatar
By Ivy
at 2013-11-25T09:38
感謝版主精細的介紹~讓我看到honda的希望~想要買車的慾望
Rosalind avatar
By Rosalind
at 2013-11-26T11:49
HONDA科技巡禮(4):創造安心環保的舒適生活,HONDA Smart Home System 對於住在台灣的民眾來說,除了生活開銷外,最大的負擔莫過於電費,炎炎夏日開著冷氣好不舒服,接到帳單後心也涼了一半,或許心中想要是哪天對於能源的供應可以自給自足,並開著完全無須跑加油站的電動車,家中所有電器用品只要利用智慧手機遙控,而且還不怕颱風地震停電,不僅人生暢快無壓力,更能創造環保節能又安心的環境,如今HONDA的新技術「HONDA Smart Home System」,就可以讓大家美夢成真,不再為電費傷透腦筋。 相信HONDA在汽機車與發動機的成就大家早已有目共睹,在本業之外還領先全球開發出類人機器人ASIMO,並開日本車廠先例跨入噴射客機領域,當然太陽能電池、天然氣瓦斯引擎熱電組、Plug-in Hybrid車、電動機車等也都有所成就,如今藉由技術整合,開發出一套名為「HONDA Smart Home System」的系統,並在2012年由埼玉市政府、埼玉大學、芝浦工業大學和HONDA共同開發建置一間環保、節能又安心的新概念住宅。 基本上「HONDA Smart Home System」是埼玉市所推動的「E-KIZUNA計畫」一環,所在地就位於埼玉大學校門口對面,為一棟兩層樓小洋房,內部所有設備完全採用HONDA獨自開發的天然氣瓦斯引擎熱電組mCHP,也就是將天然氣瓦斯轉換成電力與熱能,由整合系統電能和熱能的SeMM,及家用電池組SHB供應住家照明、空調、電視、洗衣機家電等所須電力使用,另外搭配HONDA獨自開發的CIGS太陽能電池,除了能有效減少能源消耗與浪費,也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當然也替住戶省下一大筆費用,因此在2012年於埼玉市推出「HONDA Smart Home System」的概念住宅。住戶可從平板電腦、智慧手機透過基地台遙控家中所有電器系統,包含冷暖空調、電視、熱水器等,且利用轉換將熱能傳達至地板,因此在寒冷的冬天可是會從腳底感受到一股暖意! 在「HONDA Smart Home System」的住宅中,除了配置天然氣瓦斯引擎熱電組和太陽能電池外,也可利用Plug-in Hybrid車、電動機車所儲存的電力供應給住家,或者將住家多餘電力供應給Plug-in Hybrid車、電動機車,甚至在意外天災發生時能當做住家的小型發電廠,總之就是以住家為單位的電力供應管理系統。根據了解,目前的「HONDA Smart Home System」共有兩間,一間為示範用,另一間為HONDA員工的住家,另外還有一間預計在2014年完工,屆時將以串聯方式彼此供電,達到節省能源消耗且回收再利用的目標。然而就HONDA的相關技術人員表示,現階段「HONDA Smart Home System」碰到最頭痛的問題,就是要克服相關法令,畢竟目前當地政府對於住宅法和安全疑慮仍停留在過去,一但這些問題能解決,相信整個「HONDA Smart Home System」必能成為環保節能住宅系統的標竿。 由於地緣的關係,目前埼玉縣政府所使用的太陽能氫燃料站,就是HONDA的創作,當時是為了測試FCX之用,如今「HONDA Smart Home System」的誕生,代表HONDA在動力系統整合和開發能力又有進一步發展,一但未來電動汽機車能普及,搭配HONDA的技術,勢必可有效創造結能減碳的環保新環境,而HONDA的這套系統,並非僅限於新住宅,老舊公寓也可安裝,只是整套裝下來肯定會是大工程,不過只要普及化將可以量制價,售價上絕對會變得更親民。
Skylar Davis avatar
By Skylar Davis
at 2013-11-27T13:59
我是本田的忠實fans,因正擁有一台fit
Jake avatar
By Jake
at 2013-11-28T16:10
日本的造車的技術真的是很厲害耶我們台灣何時才能 可以跟日本相抗衡的造車的技術啊
Dorothy avatar
By Dorothy
at 2013-11-29T18:20
真精彩的內容..........................................................................................................
Caitlin avatar
By Caitlin
at 2013-11-30T20:30
真精彩的內容...讓我看到honda的希望~想要買車的慾望
Necoo avatar
By Necoo
at 2013-12-01T22:41
HONDA科技巡禮(5):母雞帶小雞MC-β全球首試,安全環保又聽話! 一直以來自動駕駛可是車廠的最大夢想,也是科幻作品中最為人羨慕的玩意,不過在日本HONDA的努力下,自動駕駛已經不再是夢想,甚至手機或平板電腦還能變成遙控器,只要按下個按鍵便會自動停好車。 早在1800年代就有美國科幻小說家提出機器人取代馬匹來拉車的構想,只是這些機器人是以蒸氣為動力,經過200年的進化,HONDA將機器人的腦袋縮小為一塊小晶片,動力為改以吃電的馬達,雙腿則變成四個橡膠輪胎,機器人所拉的車廂變成縱置雙座,而且藉由紅外線和攝影機等偵測,達到自動停車/出車、跟車等駕駛模式,這就是最新研發的新世代都會電動車MC-β。 在HONDA的Earth Dreams科技框架下,智慧電動車也是其中的一環、外觀未來感十足、宛如小型高爾夫球車的MC-β,具有2495×1280×1545mm的尺碼,最小迴轉半徑只有3.3m,車艙採用縱置雙座「offset seat」的偏位設計,提供後作乘員更好的視野;管狀車架來自HONDA機車技術,搭配塑料鈑件的採用,使MC-β擁有優異的車身強度,400kg車重堪稱輕量級。基於是以都會短程通勤移動為前提所打造,動力搭載定速8.1hp、瞬間最大15.0hp的馬達,極速為70km/h以上,續航力約80km,以100V充電可在7小時完成,如是200V則3小時內就可充飽。實際試駕發現MC-β很好開,非常適合如東京、台北這種地小人稠路窄的交通狀況,加速性比起一般電動車更快,甚至高速時還會發出如噴射機細柔高亢的聲浪,原以為高頂設計在過彎時會不穩,但底盤懸吊設定的功力果真了得,約50km/h可完成小彎,進入狹小道路因寬度僅不到1.3m,輕輕鬆鬆就過關。但中置座椅的設計有些不習慣,只要稍花點時間就能適應。 不過這些規格並非MC-β的強項,因為MC-β還有一個孿生兄弟車,但造型卻更有味道的「Remote Drive」,除了動力、車艙都相同,最為人注意的就在可以自動停車、出車和跟車。這套系統藉由攝影機與紅外線偵測,是為了解決都會停車問題所提出的方案,利用計有的電腦、通訊、藍牙、無線等技術,以平板電腦當作遙控器,只需按下功能鍵車輛便會自行停入狹小停車空間,也可從停車格出車;此外,位於車頭的攝影機會針對前車進行偵測,在鎖定好距離後只要前車行進便會跟著前進,無論直線或轉彎都跟得好好地,就如母雞帶小雞一樣。 無論是MC-β還是「Remote Drive」,都顯示出HONDA在21世紀都擁有前瞻的眼光,當然在遵循本田宗一郎精神的大原則下,完全將「夢」與「人」緊密結合,尤其是零污染、自動駕駛的層面,更MC-β和「Remote Drive」上,以這兩款車的成熟度來看,只要用車的大環境改變,勢必能在最短時間內上線,並創造人類行動的新紀元。
Kyle avatar
By Kyle
at 2013-12-03T00:51
其實honda很適合台灣這樣污染嚴重的地方
Thomas avatar
By Thomas
at 2013-12-04T03:02
其實HONDA的車還真的不錯,行銷再加油的話,一定可以賣的好的
Charlotte avatar
By Charlotte
at 2013-12-05T05:12
HONDA科技巡禮(6):非賣品!CR-Z完全輕量化版試駕 在F1賽場有多年經驗的HONDA,隨著近年來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碳纖維複合材質運用成為一種趨勢,遂以CR-Z為基礎打造出一輛專為輕量化車體研究的特別版本,但這可不是拿來當裝飾,而是要盡情地操駕,既然來到日本,又是HONDA最高機密的測試場地,沒有好好享受似乎會辜負原廠的一番好意。 這輛外觀看起來與一般CR-Z沒有相差太多的測試車,單看外表實在無法察覺有什麼不同,然而當開啟車門的瞬間才發現果然大有料。由於整個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碳纖維複合材質座艙底板結構宛如個大澡盆,當車門啟閉時,車頂會自動上掀,不過要進出車艙可就要來點技巧,感覺上和駕駛部分超跑沒什麼兩樣。 由於採用鋁合金鋼管車架、CFRP一體成型底板、GFRTP玻璃纖維強化熱塑性塑膠前車架,就連煞車、輪圈、轉向系統都予以輕量化,因此車重從1130kg一口氣減少了30%,只剩下800kg。動力仍為1496cc直列四缸SOHC的引擎,並與電動馬達組合,總輸出功率達120hp/6000rpm、14.7kgm/4800rpm,並與六速手排組合,重心高度也降低26mm為506mm,0-100km/h加速縮短為8.3秒,進步約30%,單看這些數據絕對沒有感覺,原廠也希望能下場親身體驗,對此我當然不會客氣,難得有機會試到這種開發測試車,心中自然是興奮。 所以坐進車內按下引擎啟動鍵,由於動力沒有任何更動,也就沒有太多期待,對於性能並不會有太高的期待和要求。然而排入一檔重踩油門之際,卻發現加速性比起一般CR-Z要來得強,爾後以80-90km/h的速度進入彎道,車身沒有拉扯,更不會側滑或不穩,車輛就這麼服貼地行進,這全拜降低車身與強化車體技術所賜;旋即來個連續小彎,靈巧的動作一氣呵成,完全不拖泥帶水,這樣的衝勁很難想像動力只是1.5L的油電複合。整個測試過程大約60秒左右,回到起點實在令人意猶未盡,這時我實在很不願意下車,因為開得不過癮! 根據了解,這輛超輕量化CR-Z並沒有量產計畫,理由很簡單,因為身價太高很難量產,不過HONDA工程人員私下透露,現在正努力朝量產化努力,但非車輛而是輕量化技術,只要能降低成本,未來極有可能會運用在量產車上。
Leila avatar
By Leila
at 2013-12-06T07:23
剛剛還以為是新FIT   原來看錯     性能車就是殺啊
Caitlin avatar
By Caitlin
at 2013-12-07T09:33
加油吧Honda,真想擁有一部turbo vetc的 civic type R
Suhail Hany avatar
By Suhail Hany
at 2013-12-08T11:43
HONDA科技巡禮(8):嫌人類笨手笨腳?Auto Valet Parking自己找車位 大家應該有過到賣場花很長時間等候或者尋找停車位的經驗,原本歡喜購物的心情瞬間被打壞,縱使有了停車位搞不好還離入口大老遠;又或者冒失者忘了停在哪裡,再不然就是碰到技術有待加強者花好長時間停車,讓無情的時間就這麼流失,不過若有了HONDA所自行研發的Auto Valet Parking,所有問題可都迎刃而解。 於2013年全球ITS(Itelligent Traffic System)智慧交通系統世界年會中,HONDA展現一套全新開發的Auto Valet Parking自動泊車技術,基本上這是日本國土交通省所主導的AVS(Advanced Vehicle System)先進車輛系統一環,這個早於1970年代就已經展開的計畫,也就是車輛間的通訊系統,尤其近年來拜電腦通訊和無線網路技術的進步,讓過去的不可能化為可能,這可不是駕駛人之間的對話通訊功能,而是賦予路上行駛車輛彼此間能溝通的管道。 由HONDA所開發的Auto Valet Parking自動泊車技術,有別於一般的(半)自動停車輔助系統,主要是運用自動停車輔助系統、無線網路與光學攝影等技術相輔相成,只需將車輛開至下車處後,車輛將會連結至停車場網路尋找場內合適的停車地點自動停車,而取車時車主只需輸入特定資料,車輛將自動駛入特定的取車區域,這項技術未來也將大量廣泛的運用在大型購物商場和百貨公司,以實現更具效率的停車輔助系統。所以四個角落裝置無線網路、攝影機的示範場地中,兩輛搭載製套系統的Fit EV先將駕駛人放在下車處,隨後便自行尋找車位,碰到突發的狀況會自行煞車,兩車若靠得太近也會自行禮讓;待需要取車時只要按下按鈕,車輛便會自行回到定點。這完全省去尋車、找車味的痛苦。 但根據本田技研的人員表示,要將這套系統落實到生活恐怕還要一段時間,一來是必須有業這願意投資,二來是所有車廠的系統規格必須統一,最重要的是務必要做到零干擾的環境,否則也只能限制單一品牌在特定範圍內使用,這還是無法達到追求的目標。但現在卻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車輛自己停好會…能否自動上鎖啟動警報裝置?據了解這點本田技研已經克服,只要停好車就會自動上鎖,並利用智慧手機通知車主。 總之這套系統仍在於測試階段,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向來以技術掛帥的HONDA當然也會持續努力,將來可能也無需自動停車或自動駕駛,而是由ASIMO擔任司機的職務也說不定。
Hazel avatar
By Hazel
at 2013-12-09T13:54
CRZ輕量化版真性感
Liam avatar
By Liam
at 2013-12-10T16:04
Honda已經很久沒有讓人驚艷的好車了 FIT性能車的外觀很殺
Tristan Cohan avatar
By Tristan Cohan
at 2013-12-11T18:15
HONDA科技巡禮(9):內燃機是勝負的主要關鍵 從HONDA最新的企業宣傳影片中發現,原來一顆小螺帽奠定日後在二輪、四輪、飛機、機器人等領域的成就,雖說目前電動化為節能環保的一大趨勢,但對於HONDA而言內燃機依舊是勝負的關鍵,誰能設計出最優異的引擎,就能在車壇保有領先地位。 據HONDA負責動力開發的高層三部敏宏向AutoNet汽車日報透露,HONDA的起源和引擎內燃機脫離不了關係,倘若沒有引擎研發,就沒有今天的HONDA。也因此所有研發人員無時無刻不思考如何創造新技術,來成就最優秀且傲人的引擎。所以對於動力技術的發展,三部敏宏彙整為三大方向。 電動化技術再怎麼進步,最終關鍵仍在引擎 「雖說現在很流行Hybrid,但關鍵仍在於引擎」三部敏弘說。目前市場上預測傳統內燃機將於2050年被純電動或者油電複合所取代,乍聽之下很驚人,但實際思考卻發現仍取決於引擎技術。以Hybrid為例,這種以電池馬達和引擎所組合的動力系統,電池及馬達都大同小異,且多屬於輔助性質,主要還是在於引擎的性能,就HONDA的立場還是將重心放在引擎開發,如此才不會本末倒置。 開發效率最佳引擎,小地方都不能放過 「馬達與變頻器開發可算是引擎相關的延伸」,三部敏弘如此說。以目前的引擎效率來說,約有30﹪左右的燃油就變成熱能,現在除了追求油電複合科技,也要將熱能再度轉換成動能,同時針對引擎震動也將提出最小化的對策。所以在現在的Hybrid系統的開發,熱能再利用是以達到45﹪為目標,2020年則將目標訂在50﹪,意味屆時馬達所需的電力,有一半會是來自引擎作動時所發出的能量。 未來10年「Earth Dreams科技」將成主流 一如2012年所發表的「Earth Dreams科技」,如今已經設定好所有的引擎種類與架構,雖然看似實用性為主,實際上卻仍有HONDA所追求的性能和樂趣。正因為如此,HONDA在未來10年的動力科技將以「Earth Dreams科技」為基礎,全面將引擎從SOHC換裝成DOHC,傲人的VTEC可變氣門也將導入新技術,機械或渦輪增壓成為必然選項,當然也會在性能與節能取得最佳平衡點。所以接下來所推出的新車款,打開引擎蓋必會發現「Earth Dreams科技」的字樣,如果不是,就代表非21世紀HONDA的 最後三部敏宏語重心長地說:「前幾年HONDA曾經陷入低潮期,除了產品力較為薄弱,策略上也一味地朝大眾路線靠攏,反而失去原有的品牌精神,因此回歸Ppowered by HONDA的原則,並創造最貼近市場需求的技術與產品,這才是目前必須加快腳步的策略。」
Lydia avatar
By Lydia
at 2013-12-12T20:25
HONDA科技巡禮(10):安全駕駛輔助系統,創造車輛對話的自動新世界 如果哪一天愛車和鄰居的車在聊天,可千萬別覺得驚訝,因為這種現象極有可能在未來10-20年內發生,不過非像卡通一樣汽車「擬人化」,而是在行進間藉由彼此的溝通對話,能及早預防意外發生。 由日本國土交通省所主導的AVS(Advanced Vehicle System)先進車輛系統,早於1970年代就已經展開,這項結合產官學三方共同研發的計畫,至今已發展到第四代,並將目標放在車輛間的通訊系統,所以在這項計畫中,擁有倫和二輪技術的HONDA就研發出高水準的系統。 在HONDA自行開發的這套系統中,無論是四輪或二輪,所有車輛均配置自主式偵測安全系統,能由系統中的感應器與GPS、GPRS結合,於路口、轉彎甚至超車時能發出警告,同時車輛間也會自行對話,通知對方目前的動作,舉例來說就是在到達路口前,車輛會發出訊息給其他來車,通知對方即將到達,此時便會自動降低速度,至路口時會依照狀況停止或者前進,倘若碰到裝有相關系統的機車、福祉車,也會進行對話,整體來說這套系統可降低車禍發生機率,讓行車環境更為安全。同時也能自動駕駛,尤其面對初學者、老年人或者容易緊張人而言,的確可達到安全效果,但卻也可能會讓大家的駕駛技術更差。 總之這特系統已經達到無人駕駛的境界,若結合先前曾介紹過的Auto Valet Parking自動停車系統,基本上已經達到無人自動駕駛的境界,安全絕對沒有問題,但問題來了,那駕馭樂趣呢?恐怕就要打折扣了!此外,要如何整合其他車廠也是一大問題,所以就HONDA的立場,要實現車輛對話的路還很遙遠。
Lily avatar
By Lily
at 2013-12-13T22:36
HONDA科技巡禮(11):國產前倒數計時,HONDA第三代Fit首試 從台灣來到日本參加HONDA的全球媒體活動,我除了對原廠新技術感興趣外,最不能放過的當然是第三代Fit,畢竟這款車在2014年將是導入國產化的重點,既然能親身體驗,自然要鎖定在呼聲最高的1.5L自然進汽引擎版本,以及最新且搭載雙離合器的Hybrid車型,至於入門的1.3L就不列入試駕的範疇內。 打從第一代問世以來,Fit不僅造型上一直蛻變,就連科技、性能甚至空間也不斷進步,不過最新的第三代轉變相當大,除了賦予新世代家族面貌,和現行台灣販售版本的第二代相比,尺碼從3900×1695×1525mm增加為3955×1695×1525mm,嚴格來說僅有長度小增55mm,高度和寬度都沒有變更,軸距則由2500mm稍稍增加30mm達2530mm,或許是整體造型修飾得更為圓潤所造成的視覺差異,總覺得實際沒有這麼大,但新車型真的體積較大,不過都反應在車艙空間了。 採用「Solid Wing Face」的水箱護罩,算是新世代HONDA的特色所在,從CR-V、歐規Civic到Accord都有這樣的概念,以廠徽「H」為中心輔以一體成形的展翼設計,似乎將HONDA機車上的飛翼廠徽重新詮釋,巧妙地將品牌精神融入。尾燈組的改變是一大特徵,第二代上車尾較為平凡的設計,也在採用直立式尾燈組後更為活潑,這也讓Fit頗有休旅車味道,更回復到1990年代的流行風,更重要的辨識度提升增加安全性。此外,HONDA近年來提出的「Exciting H Design」設計語彙,也完全展現在新Fit上,包含永無止盡的創新精神的「High Tech」、秉持完美車體結構與設計風格的「High Tension」、追求不斷精雕細琢工藝的「High Touch」,所以從車側更明顯的折線、觸控式空調面板到寬敞的空間,以及傲人的新動力科技,都顯示出新Fit已非過去的平價小型車,而是極緻的經典創作。 基於整個試駕行程非常緊湊的關係,對於車艙鋪陳並沒有太多時間去體驗,重點還是擺在動力和底盤部分。首先鎖定的為1.5L直列四缸DOHC內直噴自然進氣汽油引擎,這具1496cc排氣量的高壓縮比(11.5)引擎採用i-VTEC可變氣門結構,擁有132hp/6600rpm馬力和15.8kgm/4600rpm扭力,所試駕車型為非六速手排而是CVT無段變速箱,啟動引擎後發現靜肅性頗佳,旋即進入環型跑道以時速約160km/h巡航,那套CVT變速箱的反應與Accord非常相似,低速時頗有傳統自排的加速感,沒有CVT的那種重拖,但再加速就會顯現出令人不太習慣的遲緩力道,不過就一般駕駛行為來說,著重起步加速比起高速巡航更重要,畢竟誰一天到晚在高速公路奔馳;此外風切聲約120km/h開始,可見得這回原廠在隔音上下了不少功夫。前麥弗遜、後拖曳臂的懸吊仍在HONDA的調校下提供優異操控穩定性,縱使以時速130-140km/h變換車道,依舊服貼在道路上,也不會有輕飄飄的不安感。 至於走節能路線的Hybrid車型,其1.5L直列四缸DOHC自然進氣汽油引擎採Atkinson循環,1496cc壓縮比高達13.5,單引擎輸出功率為110hp/6000rpm、13.7kgm/5000rpm,搭配能提供29.5hp/16.3kgm功率的馬達,並與新開發的SPORT HYBRID i-DCD七速雙離合器變速箱組合,同時配上IPU智慧型動力系統、煞車動能再生系統等,性能雖然較未來電的1.5L心臟稍弱些,但在電力注入後倒是有點來勁,加速性頗為輕快,當然七速雙離合器並未產生頓挫感,甚至是綿密以對,動力就這麼不斷湧現,但高速下仍有小排氣量運轉精緻性不足的問題,只是Fit的定位為平價小型掀背車,對這方面就請別太過苛求。 雖說第三代Fit完全改頭換面,內裝仍保留第二代的影子,實際上卻導入許多新配備和元素,諸如觸控式空調面板、駕駛座半隱藏置杯架、多功能方向盤、定速巡航鍵、中扶手附置物格、ECO按鍵、金屬踏板等,這些都足以增添戰力和賣相,再加上重新設計的造型雨動力,在未來導入國產化後,勢必會再次造成話題。而第三代Fit何時會國產化?推測最快在2014年底左右,也可能在2015年第一季,車型則為1.5L自然進氣單一規格,至於最終詳情如何,恐怕要等到2014年中之後才有更明確的消息。
Oliver avatar
By Oliver
at 2013-12-15T00:46
HONDA科技巡禮(12):全方位安全降低危險,攝影機、微波助攻有力 雖然HONDA和其他日本車廠相比在輔助安全系統起步較晚,但拜電子技術的進步所賜,以及週邊廠商的開發運用,如今這些輔助安全系統也將陸續搭載於HONDA車款上,但處事謹慎的HONDA自然以「零失誤」為最高原則,尤其攸關安全的技術沒有十足把握可不行量產。 在HONDA的規劃下,車輛的安全系統除了SRS氣囊、G-CON車體、ABS等之外,尚有駕駛輔助安全系統,也就是利用微波和攝影機的幫助,取代駕駛人的反應和視野死角。舉例來說,前方行人偵測系統是利用位於水箱護罩內的感應器和攝影鏡頭,在偵測行人突然出現在斑馬線準備過馬路,車輛便會自動停煞;當然在電腦的判別上必須要有型人的圖像。 所以當偵測到行人或者路旁的物體時,系統便會啟動進行自動煞車或者轉動方向盤,但這都僅是輔助性質,駕駛人還是必須聚精會神,千萬別以唯有電腦幫忙就將人腦給拋棄。此外,針對後方顯像部分,一般的視野角度約在120-140度左右,但HONDA以廣角鏡頭處理,幾乎可達到接近180度,若包含前方攝影鏡頭在內總計可達220-230度,若加上駕駛人兩側和前方的可視範圍,加總起來有效視野就達將近340-350度,等於駕駛人的死角比例非常少。 當然在未來HONDA也會將車道偏移、盲點偵測與新系統整合,以創造出更為安全的用路環境,但話說回來,雖然有不少系統已經出現在國產和進口車上,但感覺上駕駛者似乎過於依賴,千萬別忘了這僅是輔助系統,駕駛人還是要聚精會神小心開車才行,千萬別以唯有電腦幫忙就一切搞定。
Ivy avatar
By Ivy
at 2013-12-16T02:56
HONDA科技巡禮(13):SH-AWD+P-AWS,ACURA RLX靈活刁鑽有一套 2012年11月於美國洛杉磯車展發表的ACURA RLX,依舊是HONDA獨一無二的旗艦,碩大的車體採用FF驅動,不少人對於操控性似乎有不小質疑,然而HONDA為了讓RLX與德國AUDI A8擁有相同的操控性能,不僅賦予SH-AWD系統,更導入嶄新的P-AWS技術,形成最佳的戰鬥組合。 姑且不論RLX的配備、外型甚至性能如何,這回原廠希望大家體驗的可是操控性,也就是SH-AWD(Super Handling All-Wheel-Drive)系統和最新的P-AWS(Precision All-Wheel-Steer)四輪轉向技術,看看龐然大物的RLX在賽道上有多麼靈活刁鑽,同時證明P-AWS的實力可不輸給S-AWD,因此HONDA提供分別搭載四輪驅動SH-AWD與前驅P-AWS的RLX,先後測試兩者之間的差異。 首先試駕的RLX為S-AWD,這套行之有年的四輪驅動系統,可視行車狀況以及車速將扭力適當地分配到前、後輪以及左、右輪,讓車輛發揮極佳的循跡性能與穩定表現,所以在蜿蜒的小型測試賽道上,RLX以近乎貼地狀態高速行進,就連激烈操駕時想要測試極限也令我頗為吃力,因為車輛就這麼緊貼於地面,過彎可是輕鬆愉快。換上撘載P-AWS四輪轉向系統的車型,雖然為前輪驅動基礎,只覺加速起步比起S-AWD要來得輕快,這套P-AWS算是4WS的進化版,HONDA最早應用4WS車種為1980年代的Prelude,不過當時是以改變舵角來增加輪胎轉向角度,P-AWS則是經由車輛電腦計算可連續控制左、右後輪的轉向角度,提升車輛過彎時的靈活表現,因此在FF車的轉向不足幾乎等於零,表現不亞於SH-AWD,但仍有稍稍推頭,不過仍維持在行進路線上,同時車身側傾不明顯,完全沒有因車身大而顯得笨重,反觀還相當靈活。 單就HONDA的技術力來看,無論SH-AWD或者P-AWS都是多年研發的結晶,也是為了提升操控和安全的技術表現,同時也隨著引擎性能越來越強,必須以輔助驅動和操控系統來提升行車安全,倘若這兩套系統能落實到其他車種,相信絕對可和歐洲對手相抗衡,並獲得消費市場的肯定。
Faithe avatar
By Faithe
at 2013-12-17T05:07
TYPE-R台灣本田趕快引進吧,一台CP值破錶的車
Rae avatar
By Rae
at 2013-12-18T07:17
HONDA科技巡禮(End):再創五十年新高峰 1946年本田宗一郎於日本靜岡縣濱松町創立的HONDA,是以機車為主要業務,1963年以輕型貨車T360正式進入四輪領域,並導入諸多的新技術,讓歐美車廠對這個來自東北亞的對手更加敬畏,並在車壇風光長達五十年;2013年HONDA更展現最新實力,期望能再創另一個五十年新高峰。 回顧HONDA在技術上的發展,為了降低污染,1972年所開發的CVCC複合渦流混合燃燒引擎,可是全球第一具通過美國Muskie低廢氣排放法案規範的環保動力傑作,1989年的VTEC可變氣門,不僅可同時兼顧性能與經濟,更引領其他車廠跟進,甚至還於1995年發展出三階段VTEC,同時1989年G20A直列五缸引擎的問世,讓AUDI直呼HONDA室可敬的對手;1997年的IMA則成功地結合油電混合,將動利科技帶入新境界。此外,1974年HONDAMATIC自排變速箱、1987年4WS四輪轉向系統、1990年NSX的全鋁合金車體、1995年全球最成功房車底盤SUV的CR-V、2002年燃料電池車FCX等,都在車壇引起不小的震撼,並讓對手紛紛在後頭跟進。 邁入21世紀後,節能環保成為一大趨勢,HONDA雖然在Hybrid有著Insight、CR-Z、Civic、Accord等作品,在高成本的燃料電池則有FCX,於歐洲更有柴油動力,但卻在Downsizing的潮流中缺席,因此憑藉技術本位的優勢,全力開發新世代Earth Dreams科技,以小排氣量VTEC引擎為基礎,針對不同車型賦予差異化的渦輪增壓,達到性能、環保與經濟性兼具的優勢,搭配HONDA既有的操控樂趣優勢,讓所有世代消費者能再度感受真正的「本田魂」。 除了動力科技,HONDA也在車體輕量化、變速箱、智慧安全行車等下了不少功夫,預計在未來五年運用在量產車上;同時在二輪、住家、航空、發動機等領域也大有斬獲,此外還有最新的生產基地也正式啟動,且根據HONDA的計畫所有新生產流程、設備也會陸續移植到全球其他工廠,以創造節能、低汙染、高效率、高品質的最佳成果,以替地球和人類環境盡一份心力。 想當初本田宗一郎的「夢」隨著HONDA努力逐一實現,才能在2013年讓四輪順利達到五十年,如今以嶄新的技術和規劃為基礎,再度邁向新高峰,這也令人非常期待下一個五十年的到來,只是那時我恐怕已經化為塵土,相信下一代必可充分感受HONDA所帶來的高技術力。
Irma avatar
By Irma
at 2013-12-19T09:28
Civic Type R性能鋼砲快上市吧~

台中急需一筆週轉金

Daph Bay avatar
By Daph Bay
at 2013-11-21T00:00
台中急需一筆週轉金pp台中急需一筆週轉金台中急需一筆週轉金台中急需一筆週轉金
台中急需一筆週轉金台中急 ...

請問開公車好嗎?及福利?

Margaret avatar
By Margaret
at 2013-11-21T00:00
替我朋友問:
請問我是職大貨牌,因身體因素,無法搬較重的貨物…現想瞭解一下,若到駕訓班練習考取到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