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裕隆汽車了解消費著行為 - 汽車
By Leila
at 2008-06-04T00:00
at 2008-06-04T00:00
Table of Contents
因為小妹我不太了解汽車型態,無法解析以下的問題,希望大大們幫個忙喔 >"<
裕隆汽車在近幾年是如何做產品的區隔與定位並請解釋
1.裕隆汽車如何利用操作制約的方式來影響消費者
2.舉出三種不同的廣告方式來說明其廣告是如何引起消費者的注意以及理解
3.何運用暴露環境(營業據點)來影響消費者
裕隆汽車在近幾年是如何做產品的區隔與定位並請解釋
1.裕隆汽車如何利用操作制約的方式來影響消費者
2.舉出三種不同的廣告方式來說明其廣告是如何引起消費者的注意以及理解
3.何運用暴露環境(營業據點)來影響消費者
Tags:
汽車
All Comments
By Dora
at 2008-06-08T16:09
at 2008-06-08T16:09
這個問題,之前也有人問過,建議你可以去爬文!
相信可以找到不少!
1.裕隆汽車在近幾年是如何做產品的區隔與定位並請解釋?
Ans:
裕隆汽車公司由消費者觀念著眼,從市場調查及消費者行為研究中,探索消費者潛在需求為何,發掘消費者尚未滿足的需求,最後建立「移動價值鍊」。
「移動價值鍊」就是透過整合「移動工具」、「移動過程」與「移動目的」,滿足消費者真實的需要,創造產品的高附加價值。因此「移動價值鍊」的內涵在於透過提供消費者核心產品(移動工具)、延伸性服務(移動過程)及總體解決方案(移動目的)來創造新價值行動生活,替代現有產品及服務的提供者,進而創造汽車消費市場的新價值-新價值汽車、新價值生活、顧客終身價值。
2.舉出三種不同的廣告方式來說明其廣告是如何引起消費者的注意以及理解?
Ans:
為了滿足消費者在「移動價值鏈」的需求,裕隆除了在汽車的研發上精益求精,推出如Cefiro等膾炙人口的暢銷車種外,亦從1999年開始,結合裕隆亞洲技術中心研發人力,開發滿足消費者移動過程與移動目相關需求的服務,並將此平台命名為「TOBE」,意思是希望「enrich your life」,也就是希望消費者擁有裕隆的車就擁有更豐富的生活。
「TOBE」推出後,裕隆每隔3~6個月還會推出新的升級版,以供車主下載。此外,裕隆集團也整合旗下11家水平事業公司,全力支援TOBE的內容與服務。其中包括:祥碩科技主管TOBE的客戶服務業務,行毅科技負責客服中心軟硬體建置,和NAVI衛星導航地圖建構。此外,行邦旅遊和格上租貸等公司,則提供旅遊資訊和租車服務。
TOBE開發的目的是以提昇車主生活品質為出發點,除了推出可提昇消費者全方位的用車價值的服務內容,如防盜保全、危險路段提醒、撞擊通報、拖吊通報及旅遊景點導覽等服務外;並將服務功能擴展到提昇消費者生活品質的層次,提供消費者居家安全的服務,例如生活管家服務、SOS緊急救援服務,也就是說TOBE的服務平台已擴充為提供親子與家庭生活為主的功能及服務。
過去,汽車只是汽車,車廠只是製造車輛的產業,在今天裕隆汽車移動價值鏈的概念,賦予了汽車、車廠甚至是車主的生活不同的面貌。真正創造了客製化(customize)的互動模式,提供了行動生活中全方位的Total Solution,裕隆不僅帶領台灣汽車進入新的視野,更重要的是,它讓汽車開始和人們一同豐富生活,Enrich your life !
3.何運用暴露環境(營業據點)來影響消費者
Ans:
過去100年來,汽車產業只以「賣車」為目的,車廠不斷地做更新、更好的車,這是在做汽車產業的價值鏈,希望讓消費者有更高的購買意願。但我們思考,消費者買車並不是目的,對消費者而言,車子是從A點到B點的移動工具,B點才是移動目的。
在移動過程與移動目的間,消費者其實需要很多資訊、產品或服務,例如:地圖、交通狀況、娛樂產品或食物等。100年來,消費者因為車廠不提供這方面的服務,已經暫時妥協,但很多的創新其實就來自於消費者的妥協點。於是裕隆的策略,就是利用移動工具(汽車)的優勢,嘗試扮演移動過程和移動目的之內容與服務供應商。裕隆要做的是移動價值鏈,而非汽車產業價值鏈。故也能吸引到各階層之消費者。
Related Posts
軍車英文、數字代表?
By Hedy
at 2008-06-03T00:00
at 2008-06-03T00:00
推薦高雄市中古車商
By Queena
at 2008-06-03T00:00
at 2008-06-03T00:00
但是聽了很多人都說買中古車問題會很多
我想在三民區附近找一間�� ...
請幫忙安排集集和日月潭的行程(大眾交通工具)
By Vanessa
at 2008-06-03T00:00
at 2008-06-03T00:00
汽車用導航
By Zora
at 2008-06-03T00:00
at 2008-06-03T00:00
RS車改裝問題
By Steve
at 2008-06-03T00:00
at 2008-06-03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