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來臨是不是縮短車廠間的差距? - 汽車

By Olive
at 2022-10-22T07:38
at 2022-10-22T07:38
Table of Contents
其實實際上就是
內燃機+變速箱基本上在技術上的障礙就是新進者無法跨越的高牆
在EV出來之前,這兩個核心零件加上環保法規
汽車工業幾乎只有整併沒有新玩家
要知道在車廠全面性的停止投資傳統引擎和變速箱之前
甚至連平價車都已經來到八速以上的變速箱
至於內燃機、渦輪、變速箱、供油到剎車系統整個的調教更是另外一個世界
你可以把所有零件買來自己組裝,但絕對沒辦法調出那些老屁股的作品
但到了BEV,事情變得非常單純,內燃機這種東西除了內部調教
各種外在環境變數也一堆,光是溫度和氣候、空氣密度、燃油.....等
就可以讓內燃機表現天差地遠
但BEV在動力系統最大的顧慮大概就是電池溫度?
光是這個面向就可以讓新進者有更少的門檻
更別提Tesla帶起把整個電池組結合底盤設計以後
原本傳統燃油車的懸吊和平衡也不是那麼萬用了,大家配重都要重新來過
當然傳統車廠還是有一定的優勢
但優勢也沒到甩到車尾燈看不到
至於傳統車廠優勢反而是在比較軟性的方面
像是車子和駕駛的互動,對駕駛的回饋,座椅,操控的順手程度等等
整體中控介面我覺得還是傳統車廠好
阿還有外型啦,你看OOOO或是盾牌BEV的造型真的是帥到炸開
Tesla外型就真的有點普通
硬體上BEV大家起跑點其實沒差那麼遠,說不定新玩家還比較有空間
傳統車廠要思考自己要養那麼多人,供應鏈有那麼多包袱
要是全部搞個大裁員我看光是養老退休金就連公司一起退休了
BYD商用車都打到北歐老家了,你要不要確定一下你的說法阿XD
※ 引述《yamatobar (747-8I)》之銘言:
: 你以為歐美日韓那些老字號的車廠,他們累積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傳統燃油車造車技術和
: 經驗都是塑膠嗎?
: 車子可不像3C產品那麼好搞,車子要考慮的東西太多了
: 性能、動力銜接、能耗值、零組件品質、操控性、安全性、多媒體、舒適性、後勤維修難
: 度、空間運用、散熱、造型、動力線配置、適應各種環境和氣候、輪胎配套、售價、養護
: 成本等,這些通通都是,越高級的車,要考量的東西也越多,因為車子結構更複雜+配備更多,
: 要面面俱到通通兼顧,難度可高了
: 更別說車子的相關專利,遠比3C產品多太多,光是車體結構就有上千甚至上萬種專利,引擎
: 變速箱這類最關鍵零組件就更多專利了
: 這些技術和經驗累積起來,要做電動車才不會做出只能啟動開出去,然後其他條件通通都不
: 達標的車子
: 車子如果有這麼好做的話,那為何不叫IBM英特爾AMD微軟蘋果甚至台積電聯電也來弄個電動
: 車部門?
--
內燃機+變速箱基本上在技術上的障礙就是新進者無法跨越的高牆
在EV出來之前,這兩個核心零件加上環保法規
汽車工業幾乎只有整併沒有新玩家
要知道在車廠全面性的停止投資傳統引擎和變速箱之前
甚至連平價車都已經來到八速以上的變速箱
至於內燃機、渦輪、變速箱、供油到剎車系統整個的調教更是另外一個世界
你可以把所有零件買來自己組裝,但絕對沒辦法調出那些老屁股的作品
但到了BEV,事情變得非常單純,內燃機這種東西除了內部調教
各種外在環境變數也一堆,光是溫度和氣候、空氣密度、燃油.....等
就可以讓內燃機表現天差地遠
但BEV在動力系統最大的顧慮大概就是電池溫度?
光是這個面向就可以讓新進者有更少的門檻
更別提Tesla帶起把整個電池組結合底盤設計以後
原本傳統燃油車的懸吊和平衡也不是那麼萬用了,大家配重都要重新來過
當然傳統車廠還是有一定的優勢
但優勢也沒到甩到車尾燈看不到
至於傳統車廠優勢反而是在比較軟性的方面
像是車子和駕駛的互動,對駕駛的回饋,座椅,操控的順手程度等等
整體中控介面我覺得還是傳統車廠好
阿還有外型啦,你看OOOO或是盾牌BEV的造型真的是帥到炸開
Tesla外型就真的有點普通
硬體上BEV大家起跑點其實沒差那麼遠,說不定新玩家還比較有空間
傳統車廠要思考自己要養那麼多人,供應鏈有那麼多包袱
要是全部搞個大裁員我看光是養老退休金就連公司一起退休了
BYD商用車都打到北歐老家了,你要不要確定一下你的說法阿XD
※ 引述《yamatobar (747-8I)》之銘言:
: 你以為歐美日韓那些老字號的車廠,他們累積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傳統燃油車造車技術和
: 經驗都是塑膠嗎?
: 車子可不像3C產品那麼好搞,車子要考慮的東西太多了
: 性能、動力銜接、能耗值、零組件品質、操控性、安全性、多媒體、舒適性、後勤維修難
: 度、空間運用、散熱、造型、動力線配置、適應各種環境和氣候、輪胎配套、售價、養護
: 成本等,這些通通都是,越高級的車,要考量的東西也越多,因為車子結構更複雜+配備更多,
: 要面面俱到通通兼顧,難度可高了
: 更別說車子的相關專利,遠比3C產品多太多,光是車體結構就有上千甚至上萬種專利,引擎
: 變速箱這類最關鍵零組件就更多專利了
: 這些技術和經驗累積起來,要做電動車才不會做出只能啟動開出去,然後其他條件通通都不
: 達標的車子
: 車子如果有這麼好做的話,那為何不叫IBM英特爾AMD微軟蘋果甚至台積電聯電也來弄個電動
: 車部門?
--
All Comments

By Tom
at 2022-10-22T11:42
at 2022-10-22T11:42
馬達現在一顆就有一千多匹的馬力 反倒是其他地方跟

By Liam
at 2022-10-22T15:46
at 2022-10-22T15:46

By Frederic
at 2022-10-22T13:13
at 2022-10-22T13:13

By Tristan Cohan
at 2022-10-22T17:17
at 2022-10-22T17:17
契機

By Audriana
at 2022-10-22T13:13
at 2022-10-22T13:13

By Frederica
at 2022-10-22T17:17
at 2022-10-22T17:17

By Hamiltion
at 2022-10-22T13:13
at 2022-10-22T13:13
保時捷) 電車重了幾百公斤 操控無法跟油車比
這部分就看市場反應 看消費者注重什麼

By Vanessa
at 2022-10-22T17:17
at 2022-10-22T17:17
向上巧妙的轉移 故意 讓百年車廠原本的優勢沒什麼
用武之地

By Robert
at 2022-10-22T13:13
at 2022-10-22T13:13

By Freda
at 2022-10-22T17:17
at 2022-10-22T17:17
的 到智慧型手機時代主要強調 拍照功能 或是運算
能力

By James
at 2022-10-22T13:13
at 2022-10-22T13:13
以前不同

By Robert
at 2022-10-22T17:17
at 2022-10-22T17:17
重 避震支撐力要夠 那就容易又硬又跳 除非用氣壓
避震 那成本就上去

By Kristin
at 2022-10-22T13:13
at 2022-10-22T13:13

By Harry
at 2022-10-22T17:17
at 2022-10-22T17:17

By Andrew
at 2022-10-22T13:13
at 2022-10-22T13:13
所謂初期悉有的市場就好像永遠獨佔,又不是台灣的
狗肉電網有所謂的優勢先進入就是不易取代,軟韌體

By Lucy
at 2022-10-22T17:17
at 2022-10-22T17:17
場不是難事(稍微有工程腦的就懂),還有軟體如果
都只看自駕的程度那根本不需要買車就等無人出租車就
好了
Related Posts
現在台灣車商怎都不太幫車款取中文名了?

By Xanthe
at 2022-10-22T03:54
at 2022-10-22T03:54
HONDA 網站

By Rae
at 2022-10-22T00:55
at 2022-10-22T00:55
為什麼我選擇Tesla Model Y ?人生第一台

By Anonymous
at 2022-10-22T00:17
at 2022-10-22T00:17
違停被告

By Belly
at 2022-10-21T23:59
at 2022-10-21T23:59
opel rocks-e 是不是很有可能進台灣啊?

By Hamiltion
at 2022-10-21T23:51
at 2022-10-21T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