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d Focus Mk4 ST-Line(Sport Mode) - 汽車
By Poppy
at 2019-12-22T20:49
at 2019-12-22T20:49
Table of Contents
前言
這台車並不屬於我所擁有,
是我家中為了替換掉原本已經開了二十年的小車所購買的,
車主登記是我老爸,所以鄉民們可以盡管酸我靠爸沒關係。
選擇的方向就是非豪華品牌的中小型房車、備有跟車系統以及多項輔助駕駛系統,
由於家人知道我平常喜歡看車,購買過程中有詢問我不少意見,
去展間看車時試駕者也是我。從領車到現在經歷了兩千多公里,大部分都是我在開。
沒想到我也加入了哈哈國慘哈哈的行列,
但如果你也開過這台車,相信它沒有讓你失望。
All-New
從外觀開始談起,第四代Focus的設計是目前為止最成功的一代,
從前福特的設計總是令人摸不著頭緒,也沒有歐系車廠的家族化把經典元素傳承下去,
但是第四代的外型線條均衡、流線且動感,
雖然某些地方可以看出其他車廠的影子,
例如Volvo式的頭燈、類似BMW 1-Series的尾燈和側面線條設計
以及上一代就有的馬丁頭,不過組合起來整台車仍讓人感受到是一台福特,
ST-Line則是具有hot-hatch的風格,
前保桿加大面積的進氣護罩、降低底盤和大尺寸輪圈,
在外觀上就能感覺出它是一台會跑的車子。
內裝則是擺脫了過去福特複雜繁亂的中控台設計,
新的內裝設計向歐系的簡潔風格靠攏,
大部分的操作都透過方向盤或是觸控螢幕完成,
只剩下一些實體按鍵在中控台下方負責控制空調,整體的配置讓人覺得乾淨舒服。
ST-Line的方向盤是類似跑車的非正圓式,配上紅色縫線,
確實有點讓人在開性能車的感受,而且方向盤邊緣很厚實,握起來相當爽。
內裝飾板幾乎都是塑膠,所以看上去雖然簡潔但缺少質感,
不過福特在一些小地方用上銀色亮面金屬,
讓這一大坨又黑又是塑膠味的東西不至於有太多的廉價感。
抬頭顯示器是投影在一塊可升降的小玻璃板上,我個人偏好直接投影在擋風玻璃上,
那一塊小玻璃在車內看起來相當突兀,像是車主自己多加的一塊東西。
跑車座椅還算舒服,包覆性好,座椅部分用上不織布增加一點防滑,
調整的部位多但是沒有電動調整。
車內隔音是同級距中最好的幾名之一,從車門縫、車窗邊框和引擎蓋下塞的海綿
可以感受出福特有用心處理,在市區道路隔壁公車的引擎聲變小許多,
但高速環境配上18吋的輪圈導致輪拱傳來的噪音非常多,
再加上台灣的道路品質又很破,這部分福特還可以再做加強。
ST-Line標配B&O音響,
而我實在不懂為何有這麼多人、或車評聽完之後都說音響很棒,
在我聽來B&O就是把低音調得靠北多,中高頻就只是”有聲音”而已,
聽流行音樂還行,但除了流行音樂以外的樂風都不怎樣,就是個普通的喇叭。
不過Beats都可以賣這麼好,很多人聽音響/耳機的概念也是低音好等於音質好,
真正同時玩音響和玩車的人又沒有這麼多,廠商要呼弄消費者也不是件難事。
Co-Pilot輔助系統對於我這種很久沒開新車的人來說很新奇也很方便,
其實就算是入門級的車款國外的市場也早就都配有跟車系統,
只是台灣奴性堅強的消費者到了近幾年才享受到這項配備的方便性,
Co-Pilot更加上了自動車道維持以及多種警示、偵測系統,
對於一台八十萬的車來說配備相當豐富。
三缸引擎和八速變速箱
我個人是自然排氣多缸數信仰的擁護者,
但在hot-hatch這種風格的車子小排量掛渦輪、降低多餘重量才是最好的方法,
畢竟hot-hatch不只會跑還要實用,車子尺寸要小、引擎要省油還要追求性能,
只有二十年前瘋狂的工程師才會把一具V6放進小小的Clio裡,
更不用說是追求環保、人人都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是騎腳踏車
但工廠繼續爽爽排放的年代了。
我不排斥福特的作法,只要行駛品質能維持住,
少一缸能帶來重量減輕、油耗降低的優點。
實際上駕駛的時候你不會注意到這是一台三缸引擎的汽車,
低轉速低油門的狀況下車子行駛的非常平穩,沒有任何引擎多餘的震動傳進車內,
不過當你加大油門開始拉轉之後,
你就能感受出引擎確實是少少的三個汽缸在震動、慢慢爬升轉速。
182匹馬力、0-100kmh 8.3秒的性能數據不算是會跑,還在平民車的行列中,
卻也已經超出同級平均水準,
並且因為渦輪系統調校得宜,平常行駛在道路上不太有無力感,
如果不是非常認真注意也幾乎感受不到渦輪延遲的現象。
整體來說這代引擎的表現非常好,我不會說比起以往是升級,
但沒有普遍對三缸引擎的壞印象發生在它上面。
原本我以為三缸還會帶來更多的扭力,但數據上扭力跟上一代四缸完全一樣。
最讓我驚訝的是引擎聲,開啟運動模式後可以聽到低沉的轟隆聲,
實在不像是一台family car會發出的聲音,但車外的聲音就沒有車內好聽了。
(目前為止我的平均油耗只有10km/L,平面/高速約6:4,我想我就是比較愛踩的人吧XD)
新的八速自排變速箱很好用,時速一百巡航引擎轉速約1750附近,
換檔邏輯也很聰明,配合你選擇的模式不同改變換檔的時機,也有手動模式和換檔撥片。
但是你絕對不會想用手動模式,原因在於當你按下撥片時,
再到真正換完檔大約有一秒多的時間。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PRND切換,這個問題我目前沒看有其他車評或網友心得有提出,
但我覺得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變速箱真正在換檔的過程其實不久,我猜測是電腦軟體的問題,
你換檔之後還要過一段時間電腦才會下達指令,
而Focus的電腦需要花一秒多的時間才能理解你要換黨並做出對應。
不管哪種模式,變速箱切到M時我按下換檔撥片,都要快兩秒的時間、
引擎已經多爬了500轉才會切換到下一個檔位;
等紅綠燈也是,紅轉綠時如果需要N/D切換,那麼你至少都要在兩秒以前就先轉動排檔,
如果已經綠燈或是前車已經動了你才轉檔,
那就會留下一、兩個車身的距離,很尷尬的起步;
要倒車時,你轉了R檔以為已經入檔開始踩油門,結果車子頓了一下才開始動,
一樣又要等快兩秒的時間讓電腦處理才會開始換檔。
回廠維修時有告知這個問題,但工廠人員說明這是正常現象。
上一台已經報廢的二十年小車都沒有這種問題,
希望原廠能盡快解決,當然也很有可能他們根本不覺得這是個問題。
底盤和扭力樑
Focus的操控一直是該級距的前段班,
畢竟從第一代開始Focus就是以歐系車的思維在打造,
這代ST-Line更往駕駛感受方面加強調校,轉向精準、路感清晰甚至有點過頭,
搭配台灣破爛的道路品質有時會覺得道路傳來的震動感過多。
方向盤的輔助力道很大,低速時要轉動方向盤非常容易,
我個人喜歡歐系很重的方向盤手感,所以高速時對我來說輔助力道也過大了,
但我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很合適的設定。
車頭指向性很好,前輪路感也清楚,過彎時可以感受到輪胎在抓地的感覺;
我猜有部份原因也是靠原廠配上非常好的PS4輪胎。
懸吊調校偏硬所以側傾小,底盤穩定性也足夠,
過彎時的樂趣絕對能比一般的家庭用車更大,
這是一台會讓你沒事想多開幾公里轉動方向盤殺灣的車。
至於扭力樑的部分,坐在後座的舒適度的確有待加強。
前座的駕駛和副駕沒有問題,但後座的行路品質實在不太舒服
我個人不會把最大的問題根源歸類在扭力樑上。
ST-Line調校本來就很硬,再加上這台車是前置前驅,全部的重量都在前面,
後面不放行李的狀況下幾乎是沒有重量,
路過坑洞時彈跳感很大(冷胎胎壓打原廠建議的33psi),
懸吊硬也讓撞擊感少了緩衝。
我認為換上獨立懸吊也難以讓情況有很大的改變;
同是用扭力樑的Mazda 3就沒有這個問題,除非原廠打算在後軸的懸吊做出改變,
或是像其他低階車型配上更小尺寸/更大扁平比的輪胎,
追求舒適性的買家還是直接換一台車最實際。
至於對操控的影響,對於前置前驅的車來說後軸配甚麼都不會有三小作用,
鄉民們就不用跟著車評打迷糊仗了。
Verdict
Mk4 Focus不是一台完美的車。
它有一些明顯的缺點:換檔速度過慢的變速箱、過度敏感的行路品質、質感廉價的內裝。
同級的福斯Golf讓人感覺更全方位,
但它也有德系對手沒有的特質:樂趣十足且動感。
在低階的平民用車之中,樂趣這項因素總是最後一項被考慮的,
但Focus從第一代到第四代總是把樂趣列在前位,它就是一台你會喜歡開著它的車。
而且它很實用,第四代的內裝設計也不再讓人感到雜亂,你有很多可利用的空間,
不論是載人或載行李,你可以開著它到處跑。
再加上許多新穎的科技配備,不論你今天是想好好駕駛車輛的心情、
或只想放鬆從一點到另一點,它都可以滿足你。
這一次Focus也難得讓人感到穩定;終於沒有上一代無能的變速箱,
內/外線條設計也均衡,底盤也有了強化,引擎節能又有力。
從Mk4開始福特站穩了腳步,也希望它可以像Golf一樣不斷的傳承下去。
把所有的因素加在一起,滿分五分我給Mk4 Focus四分;
這個級距的車很少有滿分的車子,畢竟車廠的態度就不會想做滿分的車子,
但Mk4 Focus可以是一台讓人喜愛的車子,
也是一台不會讓人和”Standard”這個詞聯想在一起的車子。
--
這台車並不屬於我所擁有,
是我家中為了替換掉原本已經開了二十年的小車所購買的,
車主登記是我老爸,所以鄉民們可以盡管酸我靠爸沒關係。
選擇的方向就是非豪華品牌的中小型房車、備有跟車系統以及多項輔助駕駛系統,
由於家人知道我平常喜歡看車,購買過程中有詢問我不少意見,
去展間看車時試駕者也是我。從領車到現在經歷了兩千多公里,大部分都是我在開。
沒想到我也加入了哈哈國慘哈哈的行列,
但如果你也開過這台車,相信它沒有讓你失望。
All-New
從外觀開始談起,第四代Focus的設計是目前為止最成功的一代,
從前福特的設計總是令人摸不著頭緒,也沒有歐系車廠的家族化把經典元素傳承下去,
但是第四代的外型線條均衡、流線且動感,
雖然某些地方可以看出其他車廠的影子,
例如Volvo式的頭燈、類似BMW 1-Series的尾燈和側面線條設計
以及上一代就有的馬丁頭,不過組合起來整台車仍讓人感受到是一台福特,
ST-Line則是具有hot-hatch的風格,
前保桿加大面積的進氣護罩、降低底盤和大尺寸輪圈,
在外觀上就能感覺出它是一台會跑的車子。
內裝則是擺脫了過去福特複雜繁亂的中控台設計,
新的內裝設計向歐系的簡潔風格靠攏,
大部分的操作都透過方向盤或是觸控螢幕完成,
只剩下一些實體按鍵在中控台下方負責控制空調,整體的配置讓人覺得乾淨舒服。
ST-Line的方向盤是類似跑車的非正圓式,配上紅色縫線,
確實有點讓人在開性能車的感受,而且方向盤邊緣很厚實,握起來相當爽。
內裝飾板幾乎都是塑膠,所以看上去雖然簡潔但缺少質感,
不過福特在一些小地方用上銀色亮面金屬,
讓這一大坨又黑又是塑膠味的東西不至於有太多的廉價感。
抬頭顯示器是投影在一塊可升降的小玻璃板上,我個人偏好直接投影在擋風玻璃上,
那一塊小玻璃在車內看起來相當突兀,像是車主自己多加的一塊東西。
跑車座椅還算舒服,包覆性好,座椅部分用上不織布增加一點防滑,
調整的部位多但是沒有電動調整。
車內隔音是同級距中最好的幾名之一,從車門縫、車窗邊框和引擎蓋下塞的海綿
可以感受出福特有用心處理,在市區道路隔壁公車的引擎聲變小許多,
但高速環境配上18吋的輪圈導致輪拱傳來的噪音非常多,
再加上台灣的道路品質又很破,這部分福特還可以再做加強。
ST-Line標配B&O音響,
而我實在不懂為何有這麼多人、或車評聽完之後都說音響很棒,
在我聽來B&O就是把低音調得靠北多,中高頻就只是”有聲音”而已,
聽流行音樂還行,但除了流行音樂以外的樂風都不怎樣,就是個普通的喇叭。
不過Beats都可以賣這麼好,很多人聽音響/耳機的概念也是低音好等於音質好,
真正同時玩音響和玩車的人又沒有這麼多,廠商要呼弄消費者也不是件難事。
Co-Pilot輔助系統對於我這種很久沒開新車的人來說很新奇也很方便,
其實就算是入門級的車款國外的市場也早就都配有跟車系統,
只是台灣奴性堅強的消費者到了近幾年才享受到這項配備的方便性,
Co-Pilot更加上了自動車道維持以及多種警示、偵測系統,
對於一台八十萬的車來說配備相當豐富。
三缸引擎和八速變速箱
我個人是自然排氣多缸數信仰的擁護者,
但在hot-hatch這種風格的車子小排量掛渦輪、降低多餘重量才是最好的方法,
畢竟hot-hatch不只會跑還要實用,車子尺寸要小、引擎要省油還要追求性能,
只有二十年前瘋狂的工程師才會把一具V6放進小小的Clio裡,
更不用說是追求環保、人人都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是騎腳踏車
但工廠繼續爽爽排放的年代了。
我不排斥福特的作法,只要行駛品質能維持住,
少一缸能帶來重量減輕、油耗降低的優點。
實際上駕駛的時候你不會注意到這是一台三缸引擎的汽車,
低轉速低油門的狀況下車子行駛的非常平穩,沒有任何引擎多餘的震動傳進車內,
不過當你加大油門開始拉轉之後,
你就能感受出引擎確實是少少的三個汽缸在震動、慢慢爬升轉速。
182匹馬力、0-100kmh 8.3秒的性能數據不算是會跑,還在平民車的行列中,
卻也已經超出同級平均水準,
並且因為渦輪系統調校得宜,平常行駛在道路上不太有無力感,
如果不是非常認真注意也幾乎感受不到渦輪延遲的現象。
整體來說這代引擎的表現非常好,我不會說比起以往是升級,
但沒有普遍對三缸引擎的壞印象發生在它上面。
原本我以為三缸還會帶來更多的扭力,但數據上扭力跟上一代四缸完全一樣。
最讓我驚訝的是引擎聲,開啟運動模式後可以聽到低沉的轟隆聲,
實在不像是一台family car會發出的聲音,但車外的聲音就沒有車內好聽了。
(目前為止我的平均油耗只有10km/L,平面/高速約6:4,我想我就是比較愛踩的人吧XD)
新的八速自排變速箱很好用,時速一百巡航引擎轉速約1750附近,
換檔邏輯也很聰明,配合你選擇的模式不同改變換檔的時機,也有手動模式和換檔撥片。
但是你絕對不會想用手動模式,原因在於當你按下撥片時,
再到真正換完檔大約有一秒多的時間。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PRND切換,這個問題我目前沒看有其他車評或網友心得有提出,
但我覺得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變速箱真正在換檔的過程其實不久,我猜測是電腦軟體的問題,
你換檔之後還要過一段時間電腦才會下達指令,
而Focus的電腦需要花一秒多的時間才能理解你要換黨並做出對應。
不管哪種模式,變速箱切到M時我按下換檔撥片,都要快兩秒的時間、
引擎已經多爬了500轉才會切換到下一個檔位;
等紅綠燈也是,紅轉綠時如果需要N/D切換,那麼你至少都要在兩秒以前就先轉動排檔,
如果已經綠燈或是前車已經動了你才轉檔,
那就會留下一、兩個車身的距離,很尷尬的起步;
要倒車時,你轉了R檔以為已經入檔開始踩油門,結果車子頓了一下才開始動,
一樣又要等快兩秒的時間讓電腦處理才會開始換檔。
回廠維修時有告知這個問題,但工廠人員說明這是正常現象。
上一台已經報廢的二十年小車都沒有這種問題,
希望原廠能盡快解決,當然也很有可能他們根本不覺得這是個問題。
底盤和扭力樑
Focus的操控一直是該級距的前段班,
畢竟從第一代開始Focus就是以歐系車的思維在打造,
這代ST-Line更往駕駛感受方面加強調校,轉向精準、路感清晰甚至有點過頭,
搭配台灣破爛的道路品質有時會覺得道路傳來的震動感過多。
方向盤的輔助力道很大,低速時要轉動方向盤非常容易,
我個人喜歡歐系很重的方向盤手感,所以高速時對我來說輔助力道也過大了,
但我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很合適的設定。
車頭指向性很好,前輪路感也清楚,過彎時可以感受到輪胎在抓地的感覺;
我猜有部份原因也是靠原廠配上非常好的PS4輪胎。
懸吊調校偏硬所以側傾小,底盤穩定性也足夠,
過彎時的樂趣絕對能比一般的家庭用車更大,
這是一台會讓你沒事想多開幾公里轉動方向盤殺灣的車。
至於扭力樑的部分,坐在後座的舒適度的確有待加強。
前座的駕駛和副駕沒有問題,但後座的行路品質實在不太舒服
我個人不會把最大的問題根源歸類在扭力樑上。
ST-Line調校本來就很硬,再加上這台車是前置前驅,全部的重量都在前面,
後面不放行李的狀況下幾乎是沒有重量,
路過坑洞時彈跳感很大(冷胎胎壓打原廠建議的33psi),
懸吊硬也讓撞擊感少了緩衝。
我認為換上獨立懸吊也難以讓情況有很大的改變;
同是用扭力樑的Mazda 3就沒有這個問題,除非原廠打算在後軸的懸吊做出改變,
或是像其他低階車型配上更小尺寸/更大扁平比的輪胎,
追求舒適性的買家還是直接換一台車最實際。
至於對操控的影響,對於前置前驅的車來說後軸配甚麼都不會有三小作用,
鄉民們就不用跟著車評打迷糊仗了。
Verdict
Mk4 Focus不是一台完美的車。
它有一些明顯的缺點:換檔速度過慢的變速箱、過度敏感的行路品質、質感廉價的內裝。
同級的福斯Golf讓人感覺更全方位,
但它也有德系對手沒有的特質:樂趣十足且動感。
在低階的平民用車之中,樂趣這項因素總是最後一項被考慮的,
但Focus從第一代到第四代總是把樂趣列在前位,它就是一台你會喜歡開著它的車。
而且它很實用,第四代的內裝設計也不再讓人感到雜亂,你有很多可利用的空間,
不論是載人或載行李,你可以開著它到處跑。
再加上許多新穎的科技配備,不論你今天是想好好駕駛車輛的心情、
或只想放鬆從一點到另一點,它都可以滿足你。
這一次Focus也難得讓人感到穩定;終於沒有上一代無能的變速箱,
內/外線條設計也均衡,底盤也有了強化,引擎節能又有力。
從Mk4開始福特站穩了腳步,也希望它可以像Golf一樣不斷的傳承下去。
把所有的因素加在一起,滿分五分我給Mk4 Focus四分;
這個級距的車很少有滿分的車子,畢竟車廠的態度就不會想做滿分的車子,
但Mk4 Focus可以是一台讓人喜愛的車子,
也是一台不會讓人和”Standard”這個詞聯想在一起的車子。
--
All Comments
By Ivy
at 2019-12-26T20:01
at 2019-12-26T20:01
By Anonymous
at 2019-12-26T22:33
at 2019-12-26T22:33
By Lauren
at 2019-12-29T14:52
at 2019-12-29T14:52
By Eartha
at 2019-12-29T21:29
at 2019-12-29T21:29
By Gilbert
at 2019-12-30T09:28
at 2019-12-30T09:28
By Anthony
at 2020-01-03T15:50
at 2020-01-03T15:50
By Queena
at 2020-01-07T17:23
at 2020-01-07T17:23
By Audriana
at 2020-01-11T00:55
at 2020-01-11T00:55
By Hazel
at 2020-01-13T08:36
at 2020-01-13T08:36
By Eartha
at 2020-01-14T10:30
at 2020-01-14T10:30
By Hedwig
at 2020-01-15T20:52
at 2020-01-15T20:52
By Blanche
at 2020-01-18T16:49
at 2020-01-18T16:49
By Lydia
at 2020-01-23T04:10
at 2020-01-23T04:10
By Hedda
at 2020-01-23T15:35
at 2020-01-23T15:35
By George
at 2020-01-27T13:04
at 2020-01-27T13:04
By Eartha
at 2020-01-27T22:38
at 2020-01-27T22:38
By Jack
at 2020-01-28T18:29
at 2020-01-28T18:29
By Tom
at 2020-01-29T23:35
at 2020-01-29T23:35
By Barb Cronin
at 2020-02-03T07:15
at 2020-02-03T07:15
By Donna
at 2020-02-06T09:40
at 2020-02-06T09:40
By Kyle
at 2020-02-07T04:07
at 2020-02-07T04:07
By Damian
at 2020-02-12T03:59
at 2020-02-12T03:59
By Thomas
at 2020-02-14T03:26
at 2020-02-14T03:26
By Vanessa
at 2020-02-14T16:37
at 2020-02-14T16:37
By Oliver
at 2020-02-18T21:45
at 2020-02-18T21:45
By Quanna
at 2020-02-22T06:15
at 2020-02-22T06:15
By Xanthe
at 2020-02-26T21:59
at 2020-02-26T21:59
By Jacob
at 2020-02-27T16:44
at 2020-02-27T16:44
By Enid
at 2020-02-28T06:50
at 2020-02-28T06:50
By Quanna
at 2020-03-02T19:31
at 2020-03-02T19:31
By Kristin
at 2020-03-07T07:56
at 2020-03-07T07:56
By Skylar Davis
at 2020-03-11T16:00
at 2020-03-11T16:00
By Franklin
at 2020-03-12T10:41
at 2020-03-12T10:41
By Ursula
at 2020-03-17T10:03
at 2020-03-17T10:03
By Eartha
at 2020-03-20T10:02
at 2020-03-20T10:02
By Hedwig
at 2020-03-21T11:22
at 2020-03-21T11:22
By Kama
at 2020-03-23T14:59
at 2020-03-23T14:59
By Jacob
at 2020-03-26T02:17
at 2020-03-26T02:17
By Madame
at 2020-03-30T19:31
at 2020-03-30T19:31
Related Posts
如果短期內沒有要換車去試駕?
By Rachel
at 2019-12-22T20:37
at 2019-12-22T20:37
Vitara、Kona、Stonic、C-HR 超級測試
By Zanna
at 2019-12-22T20:19
at 2019-12-22T20:19
改管超大聲但速度很慢的用意
By Joseph
at 2019-12-22T19:57
at 2019-12-22T19:57
如果想開平價代步車下賽道該買哪一台?
By Candice
at 2019-12-22T18:52
at 2019-12-22T18:52
如果無視車價你會買哪一台車?
By Caitlin
at 2019-12-22T17:23
at 2019-12-22T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