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廠懸吊軟 偏舒適 但是會暈車? - SUV
By Victoria
at 2018-05-09T12:12
at 2018-05-09T12:12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ww990440 (H.S.YAO)》之銘言:
: 您好
: 想請教一下版友們
: 談論到SUV懸吊時 都會提到
: 原廠的配置較為「舒適」 就是「懸吊比較軟」
舒適跟軟完全是二回事,如果你有坐過歐系大車的話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
: 就容易造成晃動和側傾 也就容易暈
: 最讓小弟感到疑惑的就是上面這兩句
: 若是「懸吊配置較為舒適」 為何又會容易造成「晃動且暈」
: 「晃動且暈」就不「舒適」了阿? 這兩句不就相衝了?
: 可否請教一下各位車友? 所以船=舒適配置=懸吊較軟 這樣說對嗎?
: 可是若是「懸吊較硬」 路感清晰 也不太舒服阿 小坑洞 也很彈跳
我們先不看左右晃動的部份,簡單一點純看上下晃動
這部份主要是避震器負責,而他的作動,分為下壓跟回彈部份
下壓的部份,主要是由彈簧負責,不同的k值(硬度)及設計(上密下疏/上疏下密/平均)
還有長度,都會影響到你過坑時第一下的感覺,因為你壓到坑/減震帶時
因為高低不同,避震器會做壓縮動作,也就是輪胎向輪拱抬起或車身下降的動作
這時如果你的彈簧設計偏「舒適」時(不見得是軟,上述三項都會影響)
這個壓縮動作會比較順暢(可能是指壓縮速度較平均或不會太快等)
而單純的軟,只是讓你過坑時壓縮的力道很快速的被彈簧吸收,不會傳到車身
但這也代表著被吸收的力道會全數回彈,此時就得看筒身的設計了
當然,彈簧軟過頭直接讓你觸底還是沒用
接下來的動作,就是回彈,也就是輪胎抬起後放下的動作
這部份主要是看筒身的設計,簡單來說阻尼愈強,回彈的愈慢
這玩意可以看一下有些門上會裝門弓,讓你在關起來時慢慢的彈回去
有的門弓調很快,有的調很慢,甚至你用手去推都推不太動
通常在過坑後彈簧壓縮回彈後產生的上下晃動,在高強度阻尼時
會在這個回彈的動作裡被阻尼給吸收掉
但如果阻尼不夠吸收這些震動時呢,就又會很快回到彈簧壓縮的動作
一來一往下,你會發現輪胎不斷的上下晃動,而這個晃動
甚至會因為連桿的設計影響到其它輪胎,造成你整台車身在晃
一般你說的避震器比較軟,可能是單純彈簧較軟或行程較長
但如果彈簧設計的不好,彈簧很快的壓縮又回彈,在阻尼又不強的情況下
你只會得到很快速而且次數很多的上下晃動,其實這就是所謂的很船了
正常好一點偏舒適的避震,過坑時的力道多數會被彈簧所吸收,而不會傳到車身
但這個吸收的時間會拉的比較長,然後回彈時阻尼較強,回彈的速度也會較慢
在這樣的過程中,力道會被大量吸收,讓你上下晃動的次數大幅降低
也就是說讓你過個坑,可能只要上下慢慢的晃一、二次,而不是很快的晃很多次
而偏運動型的避震,可能是行程較短,讓你上下晃動幅度較少
也可能是彈簧k值較大,讓你上下晃的次數變少,設計方式取向也不同
當然還有左右晃動的問題要考慮,這裡只是簡單舉個上下晃動的例子而已
以上只是初步帶一下,內文可能很多不專業或不符的地方
只是簡單帶個概念,再請各位有經驗的專業大大回覆了..
補充一下偏運動、操控的避震設計部份
上面有說,偏運動的避震彈簧可能會設計的行程較短
一方面是可以降低車身增加穩定性
一方面是上下行程較短時,在過彎或是急煞時
正反作動力的避震組的高低差距不會那麼大
例如大家都知道車子在過彎時會因為離心力的關係
讓你的車身的一側抬起,另一側則是往下壓,這稱之為側傾
當你的彈簧較硬,行程較短時,除了上面說的晃動幅度較少較小會較安全外
晃動幅度小跟少比較安全應該很好理解吧
也會讓你一側固定下壓跟另一側上抬的幅度下降
這樣有啥好處,很簡單,想像一下你轉彎時車身跟路面呈15度比較安全,還是5度
當然是角度大的容易側翻囉
再來是急煞時,車子同樣會產生一股往前的作動力
此時左右高低不同就變成前後高低不同
這倒不會造成翻車,但你前輪快速且幅度大下壓,再加上後輪同樣快速抬起
那就有可能造成你的後輪因沒有足夠下壓力甚至浮起而失去抓地力
當然快速的左右切換車道也會造成很類似的結果
這時就很容易甩出去了,高速公路上很多某牌甩來甩去的
底下有人會推文說太船不安全,大概都是這樣造成的
--
: 您好
: 想請教一下版友們
: 談論到SUV懸吊時 都會提到
: 原廠的配置較為「舒適」 就是「懸吊比較軟」
舒適跟軟完全是二回事,如果你有坐過歐系大車的話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
: 就容易造成晃動和側傾 也就容易暈
: 最讓小弟感到疑惑的就是上面這兩句
: 若是「懸吊配置較為舒適」 為何又會容易造成「晃動且暈」
: 「晃動且暈」就不「舒適」了阿? 這兩句不就相衝了?
: 可否請教一下各位車友? 所以船=舒適配置=懸吊較軟 這樣說對嗎?
: 可是若是「懸吊較硬」 路感清晰 也不太舒服阿 小坑洞 也很彈跳
我們先不看左右晃動的部份,簡單一點純看上下晃動
這部份主要是避震器負責,而他的作動,分為下壓跟回彈部份
下壓的部份,主要是由彈簧負責,不同的k值(硬度)及設計(上密下疏/上疏下密/平均)
還有長度,都會影響到你過坑時第一下的感覺,因為你壓到坑/減震帶時
因為高低不同,避震器會做壓縮動作,也就是輪胎向輪拱抬起或車身下降的動作
這時如果你的彈簧設計偏「舒適」時(不見得是軟,上述三項都會影響)
這個壓縮動作會比較順暢(可能是指壓縮速度較平均或不會太快等)
而單純的軟,只是讓你過坑時壓縮的力道很快速的被彈簧吸收,不會傳到車身
但這也代表著被吸收的力道會全數回彈,此時就得看筒身的設計了
當然,彈簧軟過頭直接讓你觸底還是沒用
接下來的動作,就是回彈,也就是輪胎抬起後放下的動作
這部份主要是看筒身的設計,簡單來說阻尼愈強,回彈的愈慢
這玩意可以看一下有些門上會裝門弓,讓你在關起來時慢慢的彈回去
有的門弓調很快,有的調很慢,甚至你用手去推都推不太動
通常在過坑後彈簧壓縮回彈後產生的上下晃動,在高強度阻尼時
會在這個回彈的動作裡被阻尼給吸收掉
但如果阻尼不夠吸收這些震動時呢,就又會很快回到彈簧壓縮的動作
一來一往下,你會發現輪胎不斷的上下晃動,而這個晃動
甚至會因為連桿的設計影響到其它輪胎,造成你整台車身在晃
一般你說的避震器比較軟,可能是單純彈簧較軟或行程較長
但如果彈簧設計的不好,彈簧很快的壓縮又回彈,在阻尼又不強的情況下
你只會得到很快速而且次數很多的上下晃動,其實這就是所謂的很船了
正常好一點偏舒適的避震,過坑時的力道多數會被彈簧所吸收,而不會傳到車身
但這個吸收的時間會拉的比較長,然後回彈時阻尼較強,回彈的速度也會較慢
在這樣的過程中,力道會被大量吸收,讓你上下晃動的次數大幅降低
也就是說讓你過個坑,可能只要上下慢慢的晃一、二次,而不是很快的晃很多次
而偏運動型的避震,可能是行程較短,讓你上下晃動幅度較少
也可能是彈簧k值較大,讓你上下晃的次數變少,設計方式取向也不同
當然還有左右晃動的問題要考慮,這裡只是簡單舉個上下晃動的例子而已
以上只是初步帶一下,內文可能很多不專業或不符的地方
只是簡單帶個概念,再請各位有經驗的專業大大回覆了..
補充一下偏運動、操控的避震設計部份
上面有說,偏運動的避震彈簧可能會設計的行程較短
一方面是可以降低車身增加穩定性
一方面是上下行程較短時,在過彎或是急煞時
正反作動力的避震組的高低差距不會那麼大
例如大家都知道車子在過彎時會因為離心力的關係
讓你的車身的一側抬起,另一側則是往下壓,這稱之為側傾
當你的彈簧較硬,行程較短時,除了上面說的晃動幅度較少較小會較安全外
晃動幅度小跟少比較安全應該很好理解吧
也會讓你一側固定下壓跟另一側上抬的幅度下降
這樣有啥好處,很簡單,想像一下你轉彎時車身跟路面呈15度比較安全,還是5度
當然是角度大的容易側翻囉
再來是急煞時,車子同樣會產生一股往前的作動力
此時左右高低不同就變成前後高低不同
這倒不會造成翻車,但你前輪快速且幅度大下壓,再加上後輪同樣快速抬起
那就有可能造成你的後輪因沒有足夠下壓力甚至浮起而失去抓地力
當然快速的左右切換車道也會造成很類似的結果
這時就很容易甩出去了,高速公路上很多某牌甩來甩去的
底下有人會推文說太船不安全,大概都是這樣造成的
--
Tags:
SUV
All Comments
By Ophelia
at 2018-05-12T10:01
at 2018-05-12T10:01
By Elvira
at 2018-05-15T23:54
at 2018-05-15T23:54
By Harry
at 2018-05-16T07:47
at 2018-05-16T07:47
By Franklin
at 2018-05-20T15:16
at 2018-05-20T15:16
By Oliver
at 2018-05-25T06:06
at 2018-05-25T06:06
By Olive
at 2018-05-30T01:49
at 2018-05-30T01:49
By Elvira
at 2018-05-30T10:53
at 2018-05-30T10:53
Related Posts
原廠懸吊軟 偏舒適 但是會暈車?
By Lily
at 2018-05-08T22:46
at 2018-05-08T22:46
原廠懸吊軟 偏舒適 但是會暈車?
By Christine
at 2018-05-08T21:09
at 2018-05-08T21:09
臺灣的停車位為什麼都劃很小格?
By Jack
at 2018-05-08T19:21
at 2018-05-08T19:21
Porsche將打造前置引擎跑車,Cayenne、Pa
By Daph Bay
at 2018-05-08T10:46
at 2018-05-08T10:46
最近試乘SUV
By Hedwig
at 2018-05-07T22:46
at 2018-05-07T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