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排車換檔時機 - 休旅車
By Gilbert
at 2011-10-12T00:00
at 2011-10-12T00:00
Table of Contents
我拿到駕照10個月左右了 當時是考手排車 不過 都是教練告訴我啥時換
駕照拿到後 對車很有興趣 幾個月來也看了各種和車有關的知識
因為都是開自排車 有次開我朋友 一台2400 cc 手自排 休旅車
開到一半 就問他 他說他沒用過手排模式 我就試試看
一開始就用些糢糊的印象 依照速度來升檔
問題來了 手排換檔時會採離合器 放一下油門 那手自排 沒離合器 升檔時 油門可以繼續採著嗎 還是也要放一下 這是第一個
再來 就是 降檔 是要 等快要停下來 一口氣點到1檔? 還是 依照速度
一檔一檔降 當事 我大概 40~50以下 會從3降到2 但不知道為什麼
整個車會頓一下 還頓蠻大的
整個原理還有點糢糊說 沒體驗到手排的樂趣@@
想請問一下大家 升降檔 時機 與 大致上的功用
如何把引擎 發揮的淋淋盡至呢
還有最後一個問題 變速箱 1檔到最後一檔
不是都會有每個檔的 密齒比 我看的前面通常常相差比較多 越後面相差越少
這之間 的原理是什麼呢 有什麼功用 還有傳終比 還終傳比 忘了 就是最後一個 那又是啥 大概就是這些 麻煩幫我詳細回答 很想了解>< 謝!
駕照拿到後 對車很有興趣 幾個月來也看了各種和車有關的知識
因為都是開自排車 有次開我朋友 一台2400 cc 手自排 休旅車
開到一半 就問他 他說他沒用過手排模式 我就試試看
一開始就用些糢糊的印象 依照速度來升檔
問題來了 手排換檔時會採離合器 放一下油門 那手自排 沒離合器 升檔時 油門可以繼續採著嗎 還是也要放一下 這是第一個
再來 就是 降檔 是要 等快要停下來 一口氣點到1檔? 還是 依照速度
一檔一檔降 當事 我大概 40~50以下 會從3降到2 但不知道為什麼
整個車會頓一下 還頓蠻大的
整個原理還有點糢糊說 沒體驗到手排的樂趣@@
想請問一下大家 升降檔 時機 與 大致上的功用
如何把引擎 發揮的淋淋盡至呢
還有最後一個問題 變速箱 1檔到最後一檔
不是都會有每個檔的 密齒比 我看的前面通常常相差比較多 越後面相差越少
這之間 的原理是什麼呢 有什麼功用 還有傳終比 還終傳比 忘了 就是最後一個 那又是啥 大概就是這些 麻煩幫我詳細回答 很想了解>< 謝!
Tags:
休旅車
All Comments
By Edith
at 2011-10-15T13:13
at 2011-10-15T13:13
不知道您是否有開過手排車?手自排車的手排模式,就像是開手排車一樣;您如果想超車或是跑山路的時候,不夠力時,您就可以使用手排模式降檔,讓車輛輸出更大的扭力,以便超車。升檔的時機跟開手排車一樣,如果您是想競速的時候,使用手排模式,將轉速拉到最大馬力輸出時,即可升檔,如果是平常使用手排模式,升檔的時機,跟您平常使用自排模式差不多,大約在2500轉到3500轉左右升檔;而使用手排模式,並不會對車子造成傷害,但是使用手排模式,會比使用自排模式,還要來的耗油。以下提供給您參考:純手排、手自排、自手排的差別
純手排的車:有離合器踏板,需要人去操作離合器。
自手排:他的變速箱本體,是手排變速箱,只不過將離合器變成電腦控制的,不需要人去操作離合器踏板。
自手排的操作方式跟手自排的車差不多,因為少了電腦干涉變速箱換檔,所以,自手排的車換檔反應,比手自排的快。
手自排:變速箱本體是自動變速箱,所以,自動變速箱的缺點,手自排都有。(消耗動力、動力傳遞不夠直接、耗油、不耐操)
手自排的車,切換到手排模式,轉速拉高到紅線區,但是駕駛者,卻沒有換檔的動作,電腦偵測到之後,會因為要保護車子變速箱,而主動進行換檔的動作;而降檔時,如果電腦判斷降檔之後,轉速會過高至紅線區,電腦就不會讓變速箱換檔,直到判斷降檔時,不會超過車子引擎負荷的極限,才會降檔。
總而言之,手自排車,只是讓駕駛人用好玩的,電腦還是會干涉換檔的哦。
自手排就不一樣了,自手排跟手排是一樣的,只不過自手排是由電腦控制離合器。
而手排車,是完全手動腳動的,手排變速箱,並不會像自動變速箱,會干涉變速箱換檔。所以,開自手排的車,就算拉轉拉到斷油,電腦都不會干涉,就像是真的在開手排車一樣。(注意:有部分自手排的車輛有保護引擎的設定,轉速拉到斷油的時候,電腦會自動升檔)
市區開累了,不想在手動換檔,將排檔桿推回去,自動排檔的地方就好了,而且,自手排變速系統,沒有像手自排變速系統,一樣有那些缺點。(消耗動力、動力傳遞不夠直接、耗油、不耐操)
而且,還繼承了手排變速箱的優點,(動力傳遞直接、省油、耐操)。
這也就是為什麼自手排比較好用的原因,就連目前F1賽車,所使用的變速系統,也是自手排變速系統的,半自動變速箱,多數人手排車,開不好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因為離合器的操作不熟練,所造成的。自手排的車,因為不像純手排的車,有離合器踏板,所以,操作方式,也比純手排簡單,無聊或是想小飆一下的時候,只要動動您的手來換檔,不用腳踩離合器踏板;當您開車累了,不想再用手換檔了,只要使用自動排檔模式,之後就跟自排車沒兩樣了。
祝你順心如意、人安、車安、一路平安。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AF03737641/o/1511101208...
By Tom
at 2011-10-15T21:05
at 2011-10-15T21:05
正如evil大大所述,不論是手自排或自手排的車,其實都是自排,而其手排模式,也只限制升檔部分靠手動,降檔仍維持自動,因此當您升至4檔或5檔時,車輛減速時,會自動降至適當檔位。
最理想的升檔時機,就是在扭力達到最高轉速時 ,每輛車都有馬力與扭力和轉速的對應圖(可向原廠查詢);但也要看需要,當要超車或加速時,就必須晚點換檔,以使扭力不會因轉速掉落而喪失。當我們不瞭解扭力峰值時,可以大概的使用3000-3500rpm,作為換檔的參考,通常自排系統本身設定在2200-2500rpm,使用手排模式就是追求更高的性能,當然要比系統設定更高才是。
車輛每一個檔位都有不同的齒輪比 (密齒比),例如:1檔3.75:1、4檔1.2:1、6檔0.8:1等,也就是說1檔時,引擎轉1圈經齒輪轉換後,實際上輪胎只轉了1/3.75圈;而4檔時,引擎轉一圈,實際上輪胎轉了1/1.2圈,故同樣轉速,4檔的速率要快得多。1檔在起步與爬坡時,需要快速的提高扭力,盡快拉高轉速取得所需扭力,破壞較高的靜摩擦力;2檔以後屬動摩擦力,齒輪比相對不需要太高,因此齒輪比的差別相對減少。終傳比是指差速器的傳輸比。
齒輪比與終傳比跟速率有極大的關係,我用公式說明會比較清楚,
速率=引擎轉速÷齒輪比÷終傳比×輪胎周長×60分鐘
舉例:一輛車輪胎周長1.8公尺(0.0018公里),以4檔齒輪比1.2,差速器終傳比3.7,引擎轉速拉至3000rpm,其速率就是3000÷1.2÷3.7×0.0018×60=72.97,大約是73公里/小時。
同一輛車以1檔齒輪比3.75,引擎轉速同樣為3000rpm,其速率為3000÷3.75÷3.7×0.0018×60=23.35,才23公里/小時。
希望對您有幫助
2011-10-15 20:59:07 補充:
並不是自排車碰到加速或超車等需要扭力的時候,就要轉換為手排模式,有些自排車並沒有手排模式,這時只要重踩油門,自動變速系統感應到就會自動降檔,拉高轉速以提供更高的扭力輸出,直到轉速拉至4000rpm左右才會降檔,或放鬆油門後就回復原來的自排功能。
By Brianna
at 2011-10-16T00:17
at 2011-10-16T00:17
1.手自排跟自手排.都是自排.騙人ㄉ而已.手動換檔時.若你是在拼命或不想輸ㄉ時候.其實是不用放油門ㄉ.若車主在旁邊.那就意思ㄉ放一下ㄅ!
2.停車時.他應該會自動降ㄅ.又或者是退回自排模式.讓它自動降.3降2會頓一下是因為引擎煞車.轉速拉高.所以會頓.(所以手排車有跟趾動作.補油門.提高轉速以減少頓挫.自排ㄉ不好控制.且傷風扇<扭力轉換器>)
3.要把引擎發揮的淋淋盡至.那先去換真正ㄉ手排ㄅ.用轉速開車.不要看時速.時速只是參考用ㄉ.國產車沒一台時速準ㄉ!真ㄉ要玩車:升檔看紅線.降檔看心情ㄅ!但.........自排車紅線少ㄍ500轉ㄅ...禁不起操ㄉ!
4.手排車ㄉ樂趣只有3ㄍ字======>>離合器
5.齒比部分.分為密齒及疏齒.密齒加速快.尾數較低一些及耗油.反之疏齒加數慢.尾數高及省油.終傳比也是依樣.高ㄉ加速快.低ㄉ加速慢.你用2檔開100跟5(6)檔(該變速箱最高檔位)開100ㄉ感覺是不同ㄉ...
檔位ㄉ落差是因為.........這ㄇ說好ㄌ.一般用車習慣下120以內重視加速.所以檔位密(1.2.3檔)4.5或6檔是龜爬用.省油是訴求.所以齒比較疏...
建議:用轉速開車.開自排時學著油門跟煞車一起踩ㄅ.最重要ㄉ是~~~~不要超轉喔(驅軸沒作平衡前).......
Related Posts
買中古休旅車馬自達MPV3.0或福斯T4-VR6
By Iris
at 2011-10-12T00:00
at 2011-10-12T00:00
WISH休旅車2004年和2005年的避光墊有差別麼
By Anthony
at 2011-10-11T00:00
at 2011-10-11T00:00
商務車休旅車可改大CC數或改四輪傳動嗎
By Belly
at 2011-10-08T00:00
at 2011-10-08T00:00
馬自達休旅車
By John
at 2011-10-06T00:00
at 2011-10-06T00:00
休旅車省油
By Todd Johnson
at 2011-10-04T00:00
at 2011-10-04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