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浩劫,挑戰審美觀的2014年F1賽車鼻錐設計 - 一級方程式賽車 Formula One

By Daph Bay
at 2014-01-30T03:48
at 2014-01-30T03:48
Table of Contents
隨著2014年F1賽季的第一次冬季測試於Jerez賽道展開,各車隊的2014年賽車也陸續亮相。
但,這卻是一場噩夢的開端。
說是浩劫與噩夢其實有些誇張,但放眼望向目前已發表的各款2014年F1賽車,確實難以與
美觀畫上連結,即使是關注F1賽事多年的車迷朋友,第一眼看見這些造型特異的賽車,也
是一種極大的衝突。雖然造型設計的源頭在於車輛規則的修訂,但在工程師的解讀與取巧
下,卻演變出各式不協調的鼻錐設計,比起2012年首次強制規定鼻錐高度下演化出的階梯
型車鼻,2014年猶似吸塵器與長鼻猴的設計,對於審美觀的衝擊甚至更為劇烈。
追究其根本原因,還是源自於車輛技術規則的限制,由於增進安全性的理由,期望能夠降
低賽車前段的高度,以避免追撞事故發生時賽車被拋向空中的現象。為此,2014年的車輛
規則限制鼻尖高度必須壓低至離地185mm,同時車體前段、也就是車手腿部空間的車體高
度被限制於525mm,希望能夠迫使車隊捨棄近10年來風行的高車鼻設計。
1990年代末期之後,F1賽車的車鼻開始向上攀升,車隊們在嚐到運用高車鼻設計,讓氣流
能夠更順暢地流過車底精心設計的分流板,使空氣精確地被導向各處,進而獲得下壓力與
冷卻效果的助益後,高車鼻已成為當今F1設計的顯學。但,相對的車鼻的提高,所影響的
不僅是外型設計,車手駕駛姿勢的改變,讓車手腳部幾乎與心臟或脖子等高,高聳的車鼻
也影像車手的視線,甚至在追撞時後車容易因此而被拋升,都是潛在的安全隱憂。
在規則的限制之下,2014年的F1賽車設計分為了兩派,一派是重回過去90年代早期的低車
鼻設計,但設計的更為低扁,讓車鼻將氣流分為上下兩層,並靠著鼻翼與鼻錐間的寬大開
口將氣流導往車底。另一派則是走在規則的邊緣,仍然守著高車鼻的基本設計理念,但讓
鼻錐向前延伸,以達到車輛規則所規範的鼻錐離地高度。
前著目前以Ferrari F14-T與Mercedes-AMG F1-W05為代表,特徵是寬扁、向前向下延伸的
鼻錐構型,部分國外媒體甚至戲稱為「吸塵器」造型的鼻錐設計。臺灣網友則是使用「彷
生」的設計理念聯想,以鯰魚或是魟魚嘴戲稱。
另一派別,也是多數車隊採用的方式,則是堅守高車鼻的設計,座艙前段線條與2013年的
賽車仍相去不遠。但為了符合車輛規範與安全標準,便在鼻錐的前段設計一段向前延伸的
結構,但造型與長度則每個車隊皆有不同,而產生猶如長鼻猴或是食蟻獸一般的造型。激
進者如Caterham的CT05,幾乎捨棄了傳統的鼻錐設計,直接將其他車隊視為延伸段的結構
連結在座艙的前段,以「粗壯」圓柱狀結構連結鼻翼。
除此之外,Lotus則是採用截然不同的設計理念,雖然同樣是走向保留高車鼻的設計概念
,並不像多數車隊採用單一向前延伸的結構補足,Lotus E22賽車的車鼻已無法用鼻錐來
形容,因為突出的兩段結構體就像是水果叉或是插頭一般突出於車體之外。同時,兩個尖
端的長度也不等長,較長者為應車體規範而延長,較短者才是原本的車體結構。而採用雙
突出的設計,則是考量空氣力學的緣故,讓氣流能夠不被延長的錐狀物影響,更順暢地流
經車底。但,Lotus的設計目前已被FIA調查,探詢其車鼻設計的合法性,或許在賽季開始
前可能會有更改。
無論是鯰魚、長鼻猴這類的「彷生」設計,或是水果叉這種源自於家庭生活用品的設計靈
感。展現在F1賽車上,卻成為了衝擊視覺美感的關鍵因素。雖然賽季仍未正式開始,改用
1.6渦輪增壓引擎為核心的動力單元後對賽車速度的影響也是未知數。但,這樣的設計卻
大大地挑戰車迷的審美觀,先前的階梯式車鼻與2014年的賽車相比,甚至更形失色。
http://tw.autos.yahoo.com/news/美學浩劫-挑戰審美觀的2014年f1賽車鼻錐設計
-092033457.html
--
但,這卻是一場噩夢的開端。
說是浩劫與噩夢其實有些誇張,但放眼望向目前已發表的各款2014年F1賽車,確實難以與
美觀畫上連結,即使是關注F1賽事多年的車迷朋友,第一眼看見這些造型特異的賽車,也
是一種極大的衝突。雖然造型設計的源頭在於車輛規則的修訂,但在工程師的解讀與取巧
下,卻演變出各式不協調的鼻錐設計,比起2012年首次強制規定鼻錐高度下演化出的階梯
型車鼻,2014年猶似吸塵器與長鼻猴的設計,對於審美觀的衝擊甚至更為劇烈。
追究其根本原因,還是源自於車輛技術規則的限制,由於增進安全性的理由,期望能夠降
低賽車前段的高度,以避免追撞事故發生時賽車被拋向空中的現象。為此,2014年的車輛
規則限制鼻尖高度必須壓低至離地185mm,同時車體前段、也就是車手腿部空間的車體高
度被限制於525mm,希望能夠迫使車隊捨棄近10年來風行的高車鼻設計。
1990年代末期之後,F1賽車的車鼻開始向上攀升,車隊們在嚐到運用高車鼻設計,讓氣流
能夠更順暢地流過車底精心設計的分流板,使空氣精確地被導向各處,進而獲得下壓力與
冷卻效果的助益後,高車鼻已成為當今F1設計的顯學。但,相對的車鼻的提高,所影響的
不僅是外型設計,車手駕駛姿勢的改變,讓車手腳部幾乎與心臟或脖子等高,高聳的車鼻
也影像車手的視線,甚至在追撞時後車容易因此而被拋升,都是潛在的安全隱憂。
在規則的限制之下,2014年的F1賽車設計分為了兩派,一派是重回過去90年代早期的低車
鼻設計,但設計的更為低扁,讓車鼻將氣流分為上下兩層,並靠著鼻翼與鼻錐間的寬大開
口將氣流導往車底。另一派則是走在規則的邊緣,仍然守著高車鼻的基本設計理念,但讓
鼻錐向前延伸,以達到車輛規則所規範的鼻錐離地高度。
前著目前以Ferrari F14-T與Mercedes-AMG F1-W05為代表,特徵是寬扁、向前向下延伸的
鼻錐構型,部分國外媒體甚至戲稱為「吸塵器」造型的鼻錐設計。臺灣網友則是使用「彷
生」的設計理念聯想,以鯰魚或是魟魚嘴戲稱。
另一派別,也是多數車隊採用的方式,則是堅守高車鼻的設計,座艙前段線條與2013年的
賽車仍相去不遠。但為了符合車輛規範與安全標準,便在鼻錐的前段設計一段向前延伸的
結構,但造型與長度則每個車隊皆有不同,而產生猶如長鼻猴或是食蟻獸一般的造型。激
進者如Caterham的CT05,幾乎捨棄了傳統的鼻錐設計,直接將其他車隊視為延伸段的結構
連結在座艙的前段,以「粗壯」圓柱狀結構連結鼻翼。
除此之外,Lotus則是採用截然不同的設計理念,雖然同樣是走向保留高車鼻的設計概念
,並不像多數車隊採用單一向前延伸的結構補足,Lotus E22賽車的車鼻已無法用鼻錐來
形容,因為突出的兩段結構體就像是水果叉或是插頭一般突出於車體之外。同時,兩個尖
端的長度也不等長,較長者為應車體規範而延長,較短者才是原本的車體結構。而採用雙
突出的設計,則是考量空氣力學的緣故,讓氣流能夠不被延長的錐狀物影響,更順暢地流
經車底。但,Lotus的設計目前已被FIA調查,探詢其車鼻設計的合法性,或許在賽季開始
前可能會有更改。
無論是鯰魚、長鼻猴這類的「彷生」設計,或是水果叉這種源自於家庭生活用品的設計靈
感。展現在F1賽車上,卻成為了衝擊視覺美感的關鍵因素。雖然賽季仍未正式開始,改用
1.6渦輪增壓引擎為核心的動力單元後對賽車速度的影響也是未知數。但,這樣的設計卻
大大地挑戰車迷的審美觀,先前的階梯式車鼻與2014年的賽車相比,甚至更形失色。
http://tw.autos.yahoo.com/news/美學浩劫-挑戰審美觀的2014年f1賽車鼻錐設計
-092033457.html
--
Tags:
賽車
All Comments

By Frederic
at 2014-02-02T06:40
at 2014-02-02T06:40

By Una
at 2014-02-05T09:31
at 2014-02-05T09:31

By Rosalind
at 2014-02-08T12:23
at 2014-02-08T12:23
Related Posts
Hulkenberg:現在的F1聲音跟DTM差不多

By Dorothy
at 2014-01-29T22:57
at 2014-01-29T22:57
Ricciardo:我是來這裡贏比賽的

By Blanche
at 2014-01-29T22:56
at 2014-01-29T22:56
MSC昏迷一個月...BBC

By Bethany
at 2014-01-29T22:46
at 2014-01-29T22:46
2014 F1新規則 1.6L V6渦輪跑不快?

By Joseph
at 2014-01-29T22:43
at 2014-01-29T22:43
Kimi:今年沒有什麼不同、背傷已經沒問題

By Elvira
at 2014-01-29T21:08
at 2014-01-29T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