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殺了電動車 - 汽車
By Carol
at 2017-09-07T14:16
at 2017-09-07T14:16
Table of Contents
來介紹一段汽車業界中的黑歷史,也介紹一下其中的主角EV1
"Who Killed the Electric Car?"
其實是一部2006年上映的紀錄片
主要在描述GM的一款電動車EV1從興起到全數回收銷毀的過程
幾個重要的時間點:
1990年
GM推出了電動概念車Impact
http://i.imgur.com/aZ5StAg.jpg
1994年
GM推動一項名為"PrEView"的計劃,提供少數志願者以租賃的方式試驗電動車
http://i.imgur.com/SAKCSQs.jpg
1996年
第一代EV1開始生產,同樣透過租賃的方式提供給南加州以及亞利桑納州的居民
由鉛酸蓄電池供電,續航力約為70~100 miles
這代EV1雖然續航力不強,但GM的高層卻形容這些車主對於這車有著奇妙的忠誠度
http://i.imgur.com/SSIFo5B.jpg
http://i.imgur.com/qehPA2C.jpg
http://i.imgur.com/I8WpiKE.jpg
http://i.imgur.com/Ksh8MTU.jpg
http://i.imgur.com/pOglETW.jpg
http://i.imgur.com/PLTlVSS.jpg
1999年
GM推出了第二代EV1,改進的項目包括變更為鎳氫電池供電、重量減輕
續航力提高到了100~140 miles (約為160~230 km)
http://i.imgur.com/ekE4VZ7.jpg
http://i.imgur.com/76JJn7L.jpg
2002年
2月7日,GM向各車主發出通知要將EV1回收,並且拒絕了車主拿現金要求延長
租賃合約的請求
2003年
11月,GM開始回收EV1並銷毀,過程中抗議與紛擾不斷,甚至鬧上了聯邦法庭
2005年甚至有位女演員Alexandra Paul因為抗議EV1被回收銷毀而被逮捕
很巧的是,2003年也是Tesla創立的第一年
http://i.imgur.com/8q6QiGs.jpg
EV1會被回收銷毀表面的理由是消費者目前還不能接受電動車(車主們明明很愛)
以及成本過高(只生產了幾千台就回收銷毀終止計畫當然會賠錢)
而實際上是有多方因素干擾最終造成了這項結果
電池的科技尚未成熟是其中一項原因
加上當時石油公司與汽車公司利用金錢及影響力進行負面營銷、對議會施壓
導致了當時的布希政府以及州政府從支持轉而反對電動車
計劃以油電車以及氫氣燃料電池車代替
有部分理由是因為電動車所需要的保養很少,不須換油、使用動能回收讓剎車消耗減少
很大程度的影響到了經銷商的利潤
布希政府怕會造成失業問題
所以近代第一輛由傳統大車廠所製造的電動車就被多方連手扼殺銷毀了
目前除了在博物館之外,尚存於世的EV1非常的稀少
最後附上某人對這部紀錄片寫的短評:
https://goo.gl/Krdqdj
資本主義VS環境保護 "誰殺了電動車" (Who Killed the Electric Car)
這是一部主題環繞在電動車的興起與衰退的電影。
電動車的發明已近百年,它環保、安靜、乾淨。相較之下,依靠汽油驅動的車輛排放廢氣
、吵鬧、整理起來滿手油污。但是前者需充電數小時後才可供一天的活動,後者則只要把
車開到到處都有的加油站,付了錢就可以繼續載著女友一路開到太魯閣看星星跟月亮。這
樣的一個方便性,藉由資本主義的運作、原油國家的經濟輸出、樹木不停將二氧化碳轉為
氧氣的功能,我們每天都享受著。
害怕改變,慣於常態,我們聯手,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情況下殺死了電動車,一個可以減
緩地球暖化,讓大家都有好空氣的劃時代產品。
由於石油的易取得加上汽車廠商的推廣,汽油車很快普及,人們聞著廢氣,忘了有電動車
這檔事。有一天,通用汽車公司決定讓電動車重生,以對抗日漸依賴的進口石油。加州政
府支持此一決定,更制定法案規定汽車廠商若要在加州賣車就必須售出一定比例的電動車
。一開始,其他汽車公司仍遵照法令。後來,汽車公司們創造了一群假的消費者去質疑電
動車的環保效應及興建充電站是否為浪費公帑,更聯合起來對州政府施壓,導致法案的廢
除。而就在這個時候,通用汽車公司也停止了電動車的開發,更開始回收之前所出租的電
動車。電動車愛好者聚集抗議,但在汽車公司、原油供應國、透過進出口石油獲得大筆利
益的石油公司、政府...等高權力機構的抵制下,電動車走入了歷史。後來,美國政府曾
經推廣過氫燃料車,但專家學者則質疑氫氣的高物價及興建大量儲氫站的可能性。目前的
解決方法是,部分汽車公司開發出可藉由汽油或電驅動的雙燃料車,滿足了大家的需求。
但未來呢?如果發展出了可方便更換電池的車輛或更依賴電而非汽油的車輛時,汽車公司
、石油公司又會有怎麼樣的反擊呢?即便,世界的未來掌握在他們手中,但他們除了眼前
的利益外,會管某個孩子因為廢氣的關係導致肺功能不全而死在某張骯髒的小病床上嗎?
我想不會。
誰殺了電動車其實並非導演Chris Paine真正想要探討的主題。導演真正想問的是,我們
在不在意自己所居住星球的未來,在不在意我們生活的環境?願不願意為了更美好的將來
而嘗試去改變,能不能逃離「習慣」的束縛?能不能抗拒資本主義強加在我們身上的巨大
影響,相不相信科學能帶來更美好的將來?
如果你在意,如果你有深愛的人,哪怕是自己也好;如果,你希望空氣更好,世界更美,
孩子能夠在陽光下露出笑容,父母不用擔心在這唯美的一刻有多少廢氣進入稚童的肺部,
而這些氣體將簡短他幾十年的壽命,讓他必須在壯年、青年、甚或是少年時人生最後的幾
個月是在咳血中度過。那麼,請從自己做起,在乎並熱愛這個你所居住的星球吧!
--
"Who Killed the Electric Car?"
其實是一部2006年上映的紀錄片
主要在描述GM的一款電動車EV1從興起到全數回收銷毀的過程
幾個重要的時間點:
1990年
GM推出了電動概念車Impact
http://i.imgur.com/aZ5StAg.jpg
1994年
GM推動一項名為"PrEView"的計劃,提供少數志願者以租賃的方式試驗電動車
http://i.imgur.com/SAKCSQs.jpg
1996年
第一代EV1開始生產,同樣透過租賃的方式提供給南加州以及亞利桑納州的居民
由鉛酸蓄電池供電,續航力約為70~100 miles
這代EV1雖然續航力不強,但GM的高層卻形容這些車主對於這車有著奇妙的忠誠度
http://i.imgur.com/SSIFo5B.jpg
http://i.imgur.com/qehPA2C.jpg
http://i.imgur.com/I8WpiKE.jpg
http://i.imgur.com/Ksh8MTU.jpg
http://i.imgur.com/pOglETW.jpg
http://i.imgur.com/PLTlVSS.jpg
1999年
GM推出了第二代EV1,改進的項目包括變更為鎳氫電池供電、重量減輕
續航力提高到了100~140 miles (約為160~230 km)
http://i.imgur.com/ekE4VZ7.jpg
http://i.imgur.com/76JJn7L.jpg
2002年
2月7日,GM向各車主發出通知要將EV1回收,並且拒絕了車主拿現金要求延長
租賃合約的請求
2003年
11月,GM開始回收EV1並銷毀,過程中抗議與紛擾不斷,甚至鬧上了聯邦法庭
2005年甚至有位女演員Alexandra Paul因為抗議EV1被回收銷毀而被逮捕
很巧的是,2003年也是Tesla創立的第一年
http://i.imgur.com/8q6QiGs.jpg
EV1會被回收銷毀表面的理由是消費者目前還不能接受電動車(車主們明明很愛)
以及成本過高(只生產了幾千台就回收銷毀終止計畫當然會賠錢)
而實際上是有多方因素干擾最終造成了這項結果
電池的科技尚未成熟是其中一項原因
加上當時石油公司與汽車公司利用金錢及影響力進行負面營銷、對議會施壓
導致了當時的布希政府以及州政府從支持轉而反對電動車
計劃以油電車以及氫氣燃料電池車代替
有部分理由是因為電動車所需要的保養很少,不須換油、使用動能回收讓剎車消耗減少
很大程度的影響到了經銷商的利潤
布希政府怕會造成失業問題
所以近代第一輛由傳統大車廠所製造的電動車就被多方連手扼殺銷毀了
目前除了在博物館之外,尚存於世的EV1非常的稀少
最後附上某人對這部紀錄片寫的短評:
https://goo.gl/Krdqdj
資本主義VS環境保護 "誰殺了電動車" (Who Killed the Electric Car)
這是一部主題環繞在電動車的興起與衰退的電影。
電動車的發明已近百年,它環保、安靜、乾淨。相較之下,依靠汽油驅動的車輛排放廢氣
、吵鬧、整理起來滿手油污。但是前者需充電數小時後才可供一天的活動,後者則只要把
車開到到處都有的加油站,付了錢就可以繼續載著女友一路開到太魯閣看星星跟月亮。這
樣的一個方便性,藉由資本主義的運作、原油國家的經濟輸出、樹木不停將二氧化碳轉為
氧氣的功能,我們每天都享受著。
害怕改變,慣於常態,我們聯手,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情況下殺死了電動車,一個可以減
緩地球暖化,讓大家都有好空氣的劃時代產品。
由於石油的易取得加上汽車廠商的推廣,汽油車很快普及,人們聞著廢氣,忘了有電動車
這檔事。有一天,通用汽車公司決定讓電動車重生,以對抗日漸依賴的進口石油。加州政
府支持此一決定,更制定法案規定汽車廠商若要在加州賣車就必須售出一定比例的電動車
。一開始,其他汽車公司仍遵照法令。後來,汽車公司們創造了一群假的消費者去質疑電
動車的環保效應及興建充電站是否為浪費公帑,更聯合起來對州政府施壓,導致法案的廢
除。而就在這個時候,通用汽車公司也停止了電動車的開發,更開始回收之前所出租的電
動車。電動車愛好者聚集抗議,但在汽車公司、原油供應國、透過進出口石油獲得大筆利
益的石油公司、政府...等高權力機構的抵制下,電動車走入了歷史。後來,美國政府曾
經推廣過氫燃料車,但專家學者則質疑氫氣的高物價及興建大量儲氫站的可能性。目前的
解決方法是,部分汽車公司開發出可藉由汽油或電驅動的雙燃料車,滿足了大家的需求。
但未來呢?如果發展出了可方便更換電池的車輛或更依賴電而非汽油的車輛時,汽車公司
、石油公司又會有怎麼樣的反擊呢?即便,世界的未來掌握在他們手中,但他們除了眼前
的利益外,會管某個孩子因為廢氣的關係導致肺功能不全而死在某張骯髒的小病床上嗎?
我想不會。
誰殺了電動車其實並非導演Chris Paine真正想要探討的主題。導演真正想問的是,我們
在不在意自己所居住星球的未來,在不在意我們生活的環境?願不願意為了更美好的將來
而嘗試去改變,能不能逃離「習慣」的束縛?能不能抗拒資本主義強加在我們身上的巨大
影響,相不相信科學能帶來更美好的將來?
如果你在意,如果你有深愛的人,哪怕是自己也好;如果,你希望空氣更好,世界更美,
孩子能夠在陽光下露出笑容,父母不用擔心在這唯美的一刻有多少廢氣進入稚童的肺部,
而這些氣體將簡短他幾十年的壽命,讓他必須在壯年、青年、甚或是少年時人生最後的幾
個月是在咳血中度過。那麼,請從自己做起,在乎並熱愛這個你所居住的星球吧!
--
All Comments
By Jake
at 2017-09-07T23:26
at 2017-09-07T23:26
By Faithe
at 2017-09-12T13:24
at 2017-09-12T13:24
By Mary
at 2017-09-17T04:46
at 2017-09-17T04:46
By Skylar Davis
at 2017-09-19T01:34
at 2017-09-19T01:34
By Anonymous
at 2017-09-19T03:32
at 2017-09-19T03:32
By Ivy
at 2017-09-23T06:10
at 2017-09-23T06:10
By Mason
at 2017-09-27T22:26
at 2017-09-27T22:26
By Joe
at 2017-10-02T10:15
at 2017-10-02T10:15
By Genevieve
at 2017-10-02T14:01
at 2017-10-02T14:01
By Lauren
at 2017-10-05T03:41
at 2017-10-05T03:41
By Vanessa
at 2017-10-06T23:36
at 2017-10-06T23:36
By Dorothy
at 2017-10-07T18:25
at 2017-10-07T18:25
By Eden
at 2017-10-08T17:52
at 2017-10-08T17:52
By Megan
at 2017-10-11T21:14
at 2017-10-11T21:14
By Michael
at 2017-10-13T02:32
at 2017-10-13T02:32
By Isla
at 2017-10-15T00:13
at 2017-10-15T00:13
By Michael
at 2017-10-16T07:32
at 2017-10-16T07:32
By David
at 2017-10-17T15:23
at 2017-10-17T15:23
By Agnes
at 2017-10-21T15:15
at 2017-10-21T15:15
By Sarah
at 2017-10-24T19:09
at 2017-10-24T19:09
By Caroline
at 2017-10-27T12:54
at 2017-10-27T12:54
By Odelette
at 2017-10-29T00:58
at 2017-10-29T00:58
By Gilbert
at 2017-10-29T09:10
at 2017-10-29T09:10
By Delia
at 2017-10-29T12:31
at 2017-10-29T12:31
By Olive
at 2017-11-01T03:50
at 2017-11-01T03:50
By Candice
at 2017-11-03T11:23
at 2017-11-03T11:23
By John
at 2017-11-06T00:29
at 2017-11-06T00:29
By Olivia
at 2017-11-08T21:03
at 2017-11-08T21:03
By Wallis
at 2017-11-12T16:33
at 2017-11-12T16:33
By Edwina
at 2017-11-14T06:09
at 2017-11-14T06:09
By Frederica
at 2017-11-17T03:21
at 2017-11-17T03:21
By Edward Lewis
at 2017-11-17T17:30
at 2017-11-17T17:30
By Donna
at 2017-11-20T13:53
at 2017-11-20T13:53
By Thomas
at 2017-11-23T01:52
at 2017-11-23T01:52
By Olivia
at 2017-11-25T21:39
at 2017-11-25T21:39
By Michael
at 2017-11-26T15:20
at 2017-11-26T15:20
By Dinah
at 2017-11-29T05:56
at 2017-11-29T05:56
By Sarah
at 2017-12-02T01:15
at 2017-12-02T01:15
By Anonymous
at 2017-12-05T00:20
at 2017-12-05T00:20
By Brianna
at 2017-12-09T23:10
at 2017-12-09T23:10
By Rebecca
at 2017-12-12T10:01
at 2017-12-12T10:01
By Damian
at 2017-12-13T01:23
at 2017-12-13T01:23
By Steve
at 2017-12-14T05:57
at 2017-12-14T05:57
By David
at 2017-12-17T10:39
at 2017-12-17T10:39
By Andrew
at 2017-12-19T19:39
at 2017-12-19T19:39
By Oliver
at 2017-12-23T00:55
at 2017-12-23T00:55
By Callum
at 2017-12-23T22:47
at 2017-12-23T22:47
By Susan
at 2017-12-26T19:25
at 2017-12-26T19:25
By Dora
at 2017-12-27T21:43
at 2017-12-27T21:43
By Robert
at 2018-01-01T08:22
at 2018-01-01T08:22
By Belly
at 2018-01-01T21:17
at 2018-01-01T21:17
By Linda
at 2018-01-02T23:10
at 2018-01-02T23:10
By Sarah
at 2018-01-04T18:23
at 2018-01-04T18:23
By Jacky
at 2018-01-07T11:52
at 2018-01-07T11:52
By Bennie
at 2018-01-08T01:48
at 2018-01-08T01:48
By Catherine
at 2018-01-10T12:36
at 2018-01-10T12:36
By Caroline
at 2018-01-12T20:55
at 2018-01-12T20:55
By Susan
at 2018-01-13T07:13
at 2018-01-13T07:13
By Olive
at 2018-01-15T23:17
at 2018-01-15T23:17
By Genevieve
at 2018-01-19T08:21
at 2018-01-19T08:21
By Quintina
at 2018-01-22T01:00
at 2018-01-22T01:00
By James
at 2018-01-25T01:34
at 2018-01-25T01:34
By Olga
at 2018-01-25T17:40
at 2018-01-25T17:40
By Audriana
at 2018-01-27T04:43
at 2018-01-27T04:43
By Vanessa
at 2018-01-27T16:02
at 2018-01-27T16:02
By Heather
at 2018-01-31T18:15
at 2018-01-31T18:15
By Yuri
at 2018-02-04T15:51
at 2018-02-04T15:51
By Anthony
at 2018-02-05T00:53
at 2018-02-05T00:53
By Enid
at 2018-02-05T05:55
at 2018-02-05T05:55
By Rae
at 2018-02-10T04:34
at 2018-02-10T04:34
By David
at 2018-02-13T23:58
at 2018-02-13T23:58
By Erin
at 2018-02-18T17:30
at 2018-02-18T17:30
Related Posts
電動車最大的問題是電廠發電量不夠用
By Elma
at 2017-09-07T14:07
at 2017-09-07T14:07
雙B吃鱉?!LEXUS獲得美國八月份豪華車銷
By Jake
at 2017-09-07T14:04
at 2017-09-07T14:04
車禍賠償問題(急)
By Edwina
at 2017-09-07T14:04
at 2017-09-07T14:04
CX-5菜單調整請益
By Isla
at 2017-09-07T12:48
at 2017-09-07T12:48
RAV4 2.0 豪華 菜單
By Odelette
at 2017-09-07T12:42
at 2017-09-07T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