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阻係數 - BMW
By Kama
at 2007-09-17T20:56
at 2007-09-17T20:56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geniusmm ( )》之銘言:
: 可是0.357的風阻係數不是算很大嗎??
: 我記得LEXUS的車都會強調他的風阻係數很低,SC430好像才0.26左右
: 上網查了一下現在很多房車也都沒超過0.3
: 法拉利F430好像也是0.35左右
: 怎麼不是越流線的跑車風阻越低嗎
: 為什麼一堆跑車的風阻反而沒想像中小
: 而小車的都蠻小的,如AUDI A2和雪鐵龍 C4
以Cd值 也就是所謂的風阻係數來做為車輛行銷上的訴求
主要是源於九零年代中期 電腦繪圖運算能力大幅提昇
同時AutoCAD等電腦繪圖軟體的應用也趨於成熟
所以車廠可以節省許多開發時間及開發成本
輕易地設計出造型圓滑流暢的車輛外型
舉例而言 Mercedes-Benz的W124-->W210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rcedes-Benz_E-Class
BMW的E34-->E39
http://en.wikipedia.org/wiki/BMW_5_Series
在當年(1995-1996)剛推出時 被視為是車輛外型的一大突破
徹底跳脫九零年代前期(包括更早之前)那種剛硬線條方方正正的設計風格
相對來說 E60/W211世代的外型 也"僅是"從上一代再加以修改
利用車身鈑件的折線 來強化車輛造型的立體感及視覺效果
"突破"、"創新"的幅度 不及九零年代中期大改款的震撼
以當年跌破眾人眼鏡的W210 E-Class為例
推出時在各類文宣廣告上的一大訴求 便是"圓潤流暢的外型 造就
0.27的超低風阻係數" 並且強調低cd值可以降低油耗 提升車輛穩定性
往後風阻係數也經常成為各車廠在行銷時的主要訴求之一
但倒也不是雙B帶起這個訴求Cd值的風氣 而是各車廠在車輛外型設計能力
普遍提升之後 各家產品確實也越來越圓潤流線
另一方面 "風阻係數" 這種名詞就字面上而言 消費者容易理解
(儘管實際上往往是一知半解) "0.27"這種數字 又有種暗示"科技"、
"精確"的感覺 行銷人員自然很樂意拿來使用
久而久之在各車廠全面性的行銷轟炸後
自然產生一種類似"風阻係數迷信"的現象產生
(當然就一般市售車而言 降低風阻係數這個方向大致上並沒有錯)
但是到了近幾年來 車輛造型的設計焦點 已經由降低Cd值轉移到
降低車身揚力以提高車輛的動態穩定性
透過電腦的模擬氣流分析以及實際風洞測試 尋找出最佳的外型設計
當然所謂的"最佳"並非只有單純的Cd值
而是包含動態穩定性(氣體下壓力)、減低氣流噪音 섊
還有在車身造型上加入當代流行元素(最不科技 但卻最重要的一點
賣相其實才是最重要滴XD)
最後補個八卦
司圖加特大學裡的風洞實驗室 造價4000萬歐元 最高可模擬260kph的風速
風洞下方有一個"秤磅" 可以精密測出氣流施加於車身的垂直上揚力
連10克以內的重量都測得出 F1車隊也會去那裡測
--
: 可是0.357的風阻係數不是算很大嗎??
: 我記得LEXUS的車都會強調他的風阻係數很低,SC430好像才0.26左右
: 上網查了一下現在很多房車也都沒超過0.3
: 法拉利F430好像也是0.35左右
: 怎麼不是越流線的跑車風阻越低嗎
: 為什麼一堆跑車的風阻反而沒想像中小
: 而小車的都蠻小的,如AUDI A2和雪鐵龍 C4
以Cd值 也就是所謂的風阻係數來做為車輛行銷上的訴求
主要是源於九零年代中期 電腦繪圖運算能力大幅提昇
同時AutoCAD等電腦繪圖軟體的應用也趨於成熟
所以車廠可以節省許多開發時間及開發成本
輕易地設計出造型圓滑流暢的車輛外型
舉例而言 Mercedes-Benz的W124-->W210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rcedes-Benz_E-Class
BMW的E34-->E39
http://en.wikipedia.org/wiki/BMW_5_Series
在當年(1995-1996)剛推出時 被視為是車輛外型的一大突破
徹底跳脫九零年代前期(包括更早之前)那種剛硬線條方方正正的設計風格
相對來說 E60/W211世代的外型 也"僅是"從上一代再加以修改
利用車身鈑件的折線 來強化車輛造型的立體感及視覺效果
"突破"、"創新"的幅度 不及九零年代中期大改款的震撼
以當年跌破眾人眼鏡的W210 E-Class為例
推出時在各類文宣廣告上的一大訴求 便是"圓潤流暢的外型 造就
0.27的超低風阻係數" 並且強調低cd值可以降低油耗 提升車輛穩定性
往後風阻係數也經常成為各車廠在行銷時的主要訴求之一
但倒也不是雙B帶起這個訴求Cd值的風氣 而是各車廠在車輛外型設計能力
普遍提升之後 各家產品確實也越來越圓潤流線
另一方面 "風阻係數" 這種名詞就字面上而言 消費者容易理解
(儘管實際上往往是一知半解) "0.27"這種數字 又有種暗示"科技"、
"精確"的感覺 行銷人員自然很樂意拿來使用
久而久之在各車廠全面性的行銷轟炸後
自然產生一種類似"風阻係數迷信"的現象產生
(當然就一般市售車而言 降低風阻係數這個方向大致上並沒有錯)
但是到了近幾年來 車輛造型的設計焦點 已經由降低Cd值轉移到
降低車身揚力以提高車輛的動態穩定性
透過電腦的模擬氣流分析以及實際風洞測試 尋找出最佳的外型設計
當然所謂的"最佳"並非只有單純的Cd值
而是包含動態穩定性(氣體下壓力)、減低氣流噪音 섊
還有在車身造型上加入當代流行元素(最不科技 但卻最重要的一點
賣相其實才是最重要滴XD)
最後補個八卦
司圖加特大學裡的風洞實驗室 造價4000萬歐元 最高可模擬260kph的風速
風洞下方有一個"秤磅" 可以精密測出氣流施加於車身的垂直上揚力
連10克以內的重量都測得出 F1車隊也會去那裡測
--
All Comments
By Ina
at 2007-09-21T00:32
at 2007-09-21T00:32
By Zanna
at 2007-09-24T13:37
at 2007-09-24T13:37
By Daph Bay
at 2007-09-28T14:14
at 2007-09-28T14:14
By Ida
at 2007-10-01T05:32
at 2007-10-01T05:32
By Jessica
at 2007-10-04T18:03
at 2007-10-04T18:03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7-10-09T12:56
at 2007-10-09T12:56
By Anthony
at 2007-10-13T18:30
at 2007-10-13T18:30
By Connor
at 2007-10-16T14:52
at 2007-10-16T14:52
By Joe
at 2007-10-17T07:23
at 2007-10-17T07:23
By Megan
at 2007-10-18T11:38
at 2007-10-18T11:38
By Delia
at 2007-10-21T15:26
at 2007-10-21T15:26
By Tracy
at 2007-10-22T16:19
at 2007-10-22T16:19
By David
at 2007-10-23T21:50
at 2007-10-23T21:50
By Jake
at 2007-10-23T23:54
at 2007-10-23T23:54
By Ursula
at 2007-10-24T10:37
at 2007-10-24T10:37
By Jacob
at 2007-10-26T02:25
at 2007-10-26T02:25
Related Posts
風阻係數
By Iris
at 2007-09-17T16:35
at 2007-09-17T16:35
隔一萬五千公里才保養的AUDI
By Genevieve
at 2007-09-17T01:51
at 2007-09-17T01:51
隔一萬五千公里才保養的AUDI
By Mason
at 2007-09-16T21:10
at 2007-09-16T21:10
把方向燈整合在後視鏡的首例是哪款車?
By Olivia
at 2007-09-15T21:55
at 2007-09-15T21:55
隔一萬五千公里才保養的AUDI
By Rachel
at 2007-09-15T19:39
at 2007-09-15T19:39